跳到主要內容

潮人講古﹕50年前的飲食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08日 05:35
2010年11月08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絕大部分都過着貧苦的生活,吃不飽、穿不暖是常見的事,所以這一代的「長者」往往對一粥一飯都非常珍惜。

老爸常回首在中學念書時的艱苦日子。他憶述,當年若銀根充裕的話,就會興高采烈地與同學一起吃一碟8毛錢的「菜薳牛肉飯」。若手上只剩下4毛錢,他便會到水街的大牌檔去吃午飯,炒麵和豬紅粥是不錯的選擇。但時常連4毛錢也沒有的他,就只得在校內廁所喝生水充飢,直至放學替小學生補習後,才拖着疲倦的身軀回家吃飯。老爸的經歷可說是當年不少貧苦學生的寫照。

六十年代,雖然在不少大型百貨公司也有雪糕售賣,但價錢絕不便宜,當時售價為一杯5角,很多孩子望見都垂涎欲滴,但卻沒多少人付得起這個價錢,唯有每天看着雪糕機來望梅止渴。除雪糕外,其實當年也有很多較便宜的街頭小吃供選擇,例如:叮叮糖、白糖糕、飛機欖、餅乾夾麥芽糖等,這些小吃當年隨處可見,但今時今日已難以找到。

「八十後」、「九十後」讀者可能怎也想不到五六十年代,有人會借用學校的天台來設婚宴。廚師把食物、用具、爐頭、碗筷通通都帶到學校準備,而桌椅則借用學校班房的已有之物,只要將一塊塊可摺合的大圓木板放好在學生桌上,就成了一圍圍的餐桌了。

文﹕蘇真真

■有片睇:life.mingpao.com/sorealreal.ht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