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過來人分享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08日 05:35
2010年11月08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無論你選哪一個答案,都正確!每一個選擇都反映明仔個性依賴,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家人、朋友都遷就他,令他變得嬌生慣養。李求恩紀念中學中六學生黃聞宣說,她也曾遇過被寵壞的同學,「好像一起出外參加活動,那個同學諸多要求,多走兩步已經說好累,要休息,有很多抱怨!」她認為這樣的待人接物表現不好,只顧自己,不理別人。

懂得反思 勇於改善

在群體中生活,待人接物如果不好,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有些同學沒有手尾,好像做分組功課時,明明答應了做什麼部分,最後卻沒有做。其他人就要幫手執手尾,那是很不對的!」黃聞宣說那次經驗讓她氣憤。如果事事懂得易地而處,那就可能避免很多待人接物不快的事情。即是行動前,想想如果別人如此對待自己,會有什麼感受,假如自己感到難受,那就不要行動了。

除了朋友圈子,跟家人相處也有很多待人接物的考驗,「好像我會將情緒帶回家中,有時在學校遇到不快事情,回家就發脾氣,這樣令爸爸媽媽不開心」。你又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易地而處,你的感受又會怎樣?

其實每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例如:「好的是,我做事盡責,有時間、空間也會幫助人;不好的是,我專心做事時,會不理別人。」最重要是懂得反思,勇於改善。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