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大中山大學合研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09日 05:35
2010年11月09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民間歷史近年成為學者醉心研究的對象,歷史學和人類學兩派學者各自發揮所長,文獻與實地考察並重。中文大學及中山大學建立聯校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大歷史系教授科大衛坦言「內地經濟發展摧毁歷史文物比10年文革浩劫更大」,促學者加快研究。

英籍中國人科大衛憶述,他於1970年代往中山大學圖書館研究中國東南、珠三角的歷史文獻,而專長人類學的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遠當時也經常出入圖書館,兩人偶然間相識,發現彼此有共同研究目標,於是展開20多年的合作關係。

港人不懂方言 需內地學者助研究

科大衛說:「做國內研究要有中國學者相助,因為香港人不懂內地方言文化,連車路也找不到,現在我們近60歲,即將退休,需要年輕人接棒,今次兩校位於香港的研究中心建立平台,加強交流。」

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對傳統建築及生活文化帶來極大衝擊,科大衛說:「10年文革不過推倒舊廟宇,地基仍保存,但內地一兩年間經濟起飛,新建築工程把傳統建築如廟宇、舊建築地基毁壞,加上少數民族生活逐漸貼近現代,保存民間歷史的工作刻不容緩。」

發展蓬勃 摧毁文物甚於文革

劉志遠表示,除了政府所記錄的歷史,也需要普通人的歷史,他主力追溯宋朝至晚清時期的民間風俗和生活習慣,例如石碑、民間族譜、宗教儀式等,研究洞庭湖如何影響中國南方的歷史,又會和廣西師範大學合作研究宋朝江西歷史、雲南大理少數民族生活等。

另外,科大衛的「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早前獲教資會撥款2300多萬元,這是聯合研究中心首個研究項目。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是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今次和香港建立的聯合研究中心是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的延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