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希望申辦2023年亞洲運動會,卻因成本過高遭社會各界反對,連建制派最大黨民建聯亦表明不會支持撥款。申辦亞運的公眾諮詢至12月1日到期,亞運會臨時申辦委員會昨向政府建議「救亡」措施,取消元朗、大埔和沙田3個室內體育館提升至國際賽場地水平的工程,令開支由原本的近140億元,大減至60億元。政府對建議表示歡迎,但立法會各大黨派仍無意「轉軚」支持申亞。
政府原建議場地開資要105億元,當中八成用於提升元朗、大埔和沙田運動館水平。亞運會臨時申辦委員會轄下場地小組昨建議取消上述3個場館的提升工程,把開支減至少於60億元。
霍震霆:港場地仍具國際水平
原先在3個場館舉行的籃球、手球和排球項目初賽,會分流至正在興建的元朗區公共圖書館和體育館、粉嶺區體育館及馬鞍山室內運動場舉行,而摔角和舉重項目會移師至興建中的將軍澳綜合大樓進行。小組主席霍震霆說,即使減少開支,香港仍能提供具國際水平的比賽場地,不會影響申亞的機會。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對建議表示歡迎。
即使政府「減價」,立法會四大黨派仍繼續反對申辦亞運。民建聯譚耀宗稱,要先研究政府提交的資料和數據,暫不會改變立場。工聯會黃國健說,削減開支並無意思,因為拒絕申亞的原因不單是涉及巨額公帑,更重要是香港的運動氣氛,根本不配申辦亞運,政府亦欠缺提升運動水平的承諾,體育界亦不見得支持申亞,所以「平一平都無用!」
工聯會:欠提升運動水平承諾
公民黨陳淑莊批評政府做法「縮骨」,質疑政府如今「減價」,是預備一旦若未能成功申辦亞運,也不用花錢提升3區的體育設施。民主黨甘乃威則指摘政府欠缺全盤體育發展策略,故不會支持香港申亞:「政府起初就獅子開大口要400多億搞亞運,現在因應社會批評才減開支,這不是申亞的應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