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家常便飯﹕食齋有得揀! 日式雜錦蔬菜煮物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2日 06:35
2016年10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兩個月接連因事茹素,像活在地獄。


不是因為我不愛果蔬,而是香港的餐廳太少素菜選擇。


即使近年興起素食潮流,素食地圖清單看上去不短,但直到日復日實實在在地外吃,才知道差遠了。


對着不同版本的羅漢齋飯食不下嚥,只能間中吃吃印度咖喱、白粥腸粉稍作調劑,不過真是悶,悶,悶!

唯有盡量多煮多帶飯。


這次介紹的日式雜錦蔬菜煮物,以根莖植物為主,加了鹿尾菜,清淡得來不會太寡。


香港食齋=無啖好食?

香港人真的那麼不愛吃菜嗎?在香港試行素食惹來滿腹嘮叨。中式的齋舖以多油少菜聞名,往往是一大盤炒粉麵飯或油膩點心。而且那麼多「肉類」菜式,彷彿以仿肉的像真程度來一較高下,實在是「齋口不齋心」;身為挑嘴的人,平常已經難找好吃的西餐廳,西餐素菜更沒預期多,不外是南瓜或番茄意粉,沙律大部分也是帶肉的,完全忽略素食者需要;有時公務在外,在茶餐廳打發時間,只能點碗菜麵、菇麵或茄蛋治,無啖好食。普遍香港餐廳對素食的想像,只停留在菇和豆腐等,食到驚!若某餐廳有一兩道全素菜也已值得感恩。通常看畢餐牌,都找不到一樣可以吃的東西,全都是肉,只能點乾炒牛河走牛肉之類,但也要廚房部願意。羅漢齋飯又是怎麼一回事?濃稠的茨汁把一堆不搭的菜抄埋一碟,如栗米仔、腐皮、菜心……好可怕!幸運的是我可吃雞蛋及鍋邊菜,不然真是會餓死。香港作為美食天堂,但素食這一塊真是零分。


菇素調味 美味升級

買菜回家煮也很頭痛,中菜絕對不是素食friendly的菜系,假肉自己做不來,也不想做,畀心機做過腐皮卷便停手了,已經想不出別的菜式,而且好吃的中式素食需花心機功夫,令人很快放棄。轉移到日式家常菜,卻提供了不少靈感。日本人喜歡弄常備菜,每一頓都有幾碟漬物或煮物,方便製作便當。常備菜通常以一兩個蔬食為主,方法簡單,多做幾個放入冰箱,一頓已夠豐富。這段日子做了不少南瓜煮、金平牛蒡、鹵茄子等,再搭配飯素,已可下飯。日本人愛用的鹵汁也非常百搭,這次的雜蔬煮同樣沿用味醂、醬油、高湯浸煮蔬菜,入味之餘也很是清爽(我對濃稠的茨已經有種phobia)。當中不得不提的是素食人的恩物:菇素,用途像雞粉,放湯或炒菜時下一點,便可提升味道的層次,我買的那一瓶成分是海苔、香菇、松茸萃取,以及竹鹽,感覺像較雞粉健康。也省了浸昆布取高湯的步驟,十分方便。


巧用「落蓋」 加快入味

另外,我特別推薦日式廚具「落蓋」,在製作日式燉菜時常派上用場,它的特點是不會完全覆蓋鍋子,但可壓着食材,使其均勻地吸收湯汁,也可加快食物入味的速度,較完整地保持食材的外觀,因為食材不會滾來滾去而碎掉。蓋上「落蓋」後再加鍋子原本的蓋,更可防止水分流失,非常好用。要是沒有「落蓋」,可把錫紙或烘焙紙沿着鍋的形狀剪成圓形,留一些透氣孔蓋着食材,會帶來相同的效果。


這次食譜的食材,加了鹿尾菜(Hijiki),又稱海菜芽,是海藻的家族成員。黑色一小條,買來時呈乾燥狀態像茶葉,需浸泡一會使用。吸水後兩頭尖尖,腹部漲起,是美味的日式前菜,尤其適合以鹵的方法料理。它可自己成為主角,也可與蔬菜或腐皮拌煮。由於嗅起來有海洋和泥土的氣息,這次用根莖植物與之搭配。這道菜的其他材料可自行配搭,我的原則是從顏色和甜味出發,有紅有綠,愈煮愈甜。做好滿滿一大盤,這星期不用頭痛了。


材料﹕

˙紅蘿蔔……1條

˙洋葱……半個

˙黃心番薯……1條

˙甜豆……1把

˙蓮藕……半條

˙茄子……1條

˙鹿尾菜……適量

調味:

˙菇素……1茶匙

˙味醂……2湯匙

˙醬油……2湯匙

˙水……2杯

˙鹽……少許

做法:

1. 把蘿蔔、蓮藕、番薯、洋葱洗淨後去皮切塊

2. 茄子洗淨後留皮切塊

3. 甜豆摘去兩頭和兩邊的衣

4. 鹿尾菜冲數次水後浸10分鐘,瀝乾備用

5. 以少許油爆炒洋葱後,下番薯、蘿蔔同炒至稍微變焦

6. 下蓮藕、鹿尾菜,準備好調味料倒進鍋(鹽除外),拌勻,放「落蓋」燉煮至少20分鐘至番薯和蘿蔔變軟,其間如水分變少,可補加

7. 另備鍋子將茄子油炸數分鐘,撈起隔油備用

8. 以一鍋滾水燙甜豆3分鐘至熟

9. 把茄子和甜豆加進主鍋拌炒,以鹽調味即成

文、圖﹕饒雙宜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