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清明上河圖》與中國文物保育
學習單元﹕現代中國
學習目標﹕
◆知識﹕
•透過近來熱點《清明上河圖》關注文物,並通過有關資料介紹,了解文物的定義、種類、意義和面對處境等
•認知背景資料後,思考文物對個人、社區、國家和國際的重要
•明白社會裏發生的事情(如《上河圖》熱、「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行動),以及思索處理文物時(如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育的爭議)所需要的考慮和引致的影響
◆技能﹕
•聯繫、抽象思維、時事分析和運用概念的能力
•由於資料涉及的不是具體可見的客觀數據,而是較主觀、抽象,有關意義、代表性和身分認同等的概念,同學需清楚明白文物背後的深層使命,才能有效處理它對不同人帶來的影響
◆價值與態度﹕
•從文物的意義和處境引發關注,從而多加欣賞本國文化特色,並放諸社會發展與國際關係上
•重視歷史、文化這些較不具體而影響深遠的元素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試闡述文物對於其國家的價值,並解釋保護文物的原因和重要。
2. 根據資料,中國政府在保護文物的考慮上,遇到什麼障礙?
◆延伸回應題
3.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在香港展出引起哄動,試從身分認同、文化價值兩方面分析其受歡迎的原因。
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同學只需先從定義等出發,然後逐步推論,就能輕鬆掌握,亦能捉緊基本分數。同學應清楚指出什麼是文物,以及文物形成的原因,並說明文物的重要,特別是對其國家所蘊含的「使命」(如當時某地的生活習慣,即文化),以及解釋保護這些「工具」(和「使命」)的理由。
2. 同學宜建立一些個人擅長的架構框架,重複使用,以達到有系統回應題目。以本題作例,同學可從資料中,先觀察各項保護文物的事件(或考慮),將它們分為內在(國家本土的阻礙)和外在(國家以外的阻礙)因素。
國家本土方面,既有國家可以控制、但最後是否成事則關乎價值的問題,如應否回購文物;另一方面,亦有國家不能控制的層面,如天災。國外的阻力可以是因歷史緣故和文物流失而產生,中國沒有絕對的控制權,但非如天災般無奈,可以透過國際組織或約束跟進。由此,同學至少可從幾個進路(獨立或合用均可)建立架構回應,包括﹕內在和外在阻礙、可控制的程度、阻礙的來源(人為或天然)等。
◆延伸回應題
3. 同學緊記集中於題目要求的兩個方面回應。從資料中,同學不難找到文物的意義和《清明上河圖》的背景。因此文化價值方面,同學應不難指出《上河圖》帶着什麼文化使命,從而吸引市民一睹風采。
除根據資料回應外,同學更需要大篇幅利用個人已有知識,即個人對身分認同的認識,多加分析題目,此亦是延伸回應題的特色。同學應按居住香港的人關於「中國人」的身分認同說明現象,清楚舉例指出身分認同與社區/文化參與之間的關係。
顧問教師﹕中聖書院 程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