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G20領袖開會討論全球貿易不平衡問題前夕,亞洲兩大經濟體——中國與日本分別公布較預期大的貿易順差數據,料令貿易爭議火上加油。
中國政府昨公布,10月份貿易順差為271億美元,市場原預期250億美元。今年首10個月進出口總值達2.39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3%,而且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但今年首10個月貿易順差1477.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7%。
美國昨亦公布9月貿易數據,貿易逆差縮窄5.3%,跌至440億美元,幅度大於市場預期,但中國對美出口維持在紀錄高位。受惠於弱美元,美國出口連續3個月增加,9月微增0.3%至1541億美元,是自2008年8月以來最高。入口方面,由於對外國電腦需求大增,高科技產品貿易逆差升至破紀錄的90億美元。美國9月對華貿易逆差278億美元,較8月下跌22億美元,但仍是美國對所有貿易伙伴中最高。新興市場策略師杰克遜(Brian Jackson)相信,中美貿易數據的顯著落差,「將促使美國在G20及其他國際會議上加強施壓,要求中國更積極參與減少全球貿易不平衡,尤其是在匯率層面」。
人幣兌美元新高惹「造勢」疑雲
美國一直指控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造成兩國貿易不平衡。繼周一創匯改後最大單日升幅後,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昨再創新高,升至每美元兌6.6450人民幣水平。市場人士不排除人民幣最新升勢,屬中國避免因匯率問題而在G20和APEC峰會上受針對的「造勢」行動。人民幣近期走勢與華府動向有緊密互動。10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刷新匯改後新高,當天本是美國財政部發表匯率報告的日期。美國財長蓋特納最終決定把匯率報告押後至G20峰會後公布。市場仍在炒作華府可能把中國列入貨幣操控國,作出制裁。
另外,日本政府亦公布,截至9月的上半財年貿易順差達3.4萬億日圓,按年大增83%,高於市場預期,主要受惠於汽車和鋼鐵等出口增加。
新華社/彭博通訊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