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聯儲局公布第二輪量化寬鬆內容前後,我很留意傳媒的反應,在公布之前,主流意見是﹕(1)量化寬鬆是無效的——因為第一輪量化寬鬆推出後,美國失業率並無改善和美元疲態畢現;(2)第二輪量化寬鬆的消息已反映。第一點是尚在發展和爭論之中,第二點則被證實是錯誤的,因為股匯商品市場在消息發表之後,價格仍有不少的波動。第二輪量化寬鬆公布內容之後,結果也是很清楚的——彈多於讚,主流意見是﹕一、第一輪量化寬鬆既已失敗,第二輪量化寬鬆何能倖免;二、第二輪量化寬鬆再印銀紙是美國不負責任的害人害己所為。
有關第一點,批評量化寬鬆者的意見其實是有很大分歧,同時批評量化寬鬆,但立場卻可以是南轅北轍,有一批人認為量化寬註定失敗,因為它瘋狂印銀紙,最終必會導致美元崩潰及超級通貨膨脹。另一批人認為量化寬鬆註定失敗,因為它不能解決流動資金陷阱(liquidity trap)的死症,銀行不肯貸款,企業因需求不足而不敢借款,狂印的銀紙只留存在銀行/聯儲局之內,最終必會導致日本式的長期衰退。
首輪量化寬鬆後 市况有改善
大家可以發覺這兩批人的看法很難同時都是對的——除非你認為會出現滯脹的情况,但傳媒很少去比較分析這兩種立場的可能性和優劣。其實很多傳媒很少去報道贊成量化寬鬆的意見,在第二輪量化寬鬆公布之前,很多傳媒着重的是印銀紙美元下跌,好像在一個明報特輯之內,訪問的所謂專家意見便明顯是一面倒的,之後的報道則重了批評的意見及放焦點在美元下跌的角度。
新聞報道難免有選擇性,傾向是在所難免的,但總不應太過。問題在於一些傳媒一是先入為主,二是認知不足,三是不肯找資料做功課。市場上有的是不同意見,否則就不成市場了,如果第一輪量化寬鬆者真的這樣一無是處,試問為什麼股市回升,債券上升,利息低企,拆息回復正常,歐洲五豬之外的信貸差價大為收窄,企業融資大為改善,整體經濟有所增長?平心靜氣想想,現在是否比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的鬼哭神號好得多?當然,有人認為這是環球中央銀行抵押將來的結果,衰退必然會重來。唉,這種說法已說了近2年了,我肯定就算美國經濟回復正常增長,這種說法一樣會常常出現。在2009年及2010年初,什麼W形雙底衰退說過不停,多少專家走出來大聲疾呼斷定雙底衰退必然出現,他們現在去了哪裏?或者有人認為這不是量化寬鬆的功勞。對,或許不是,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才是研究分析,可是這樣的報道和分析在傳媒卻是少之又少。
贊成量化寬鬆者大有人在
贊成量化寬鬆者其實是大有人在的,有些亦算是投資界知名人士,例如Barton Biggs,而一些大行亦對量化寬鬆有着較客觀的分析,例如高盛及瑞銀,彭博通訊曾報道高盛經濟師Jan Hatzius反駁批評量化寬鬆的觀點,但那些支持量化寬鬆的觀點卻在反對量化寬鬆的傳媒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量化寬鬆有其問題是自然的——任何金融政策都有正面及負面影響,但很多傳媒說的和報道的都是廢話或錯誤的所謂分析,而且完全跟不上爭論的焦點。以Jim Rogers推介商品來作批評量化寬鬆便是不明所以,首先Jim Rogers是有既定立場,他鼓吹的商品策略其實並不是那麼成功(見10月25日本欄),近日他的資本流出美國論便被Paul Krugman嚴厲批評為經濟無知。這是個有趣的話題,可惜中文傳媒不加報道,原因很簡單,很多主事人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資金流出美國」是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錯的說法,也不能把握那些人是那一個題目的真正專家,結果只有主觀性地抽選外電翻譯。
好像介紹商品是量化寬鬆下的最佳投資選擇便只是炒美元跌商品升的老調,驟眼看來似乎很對,但這觀點其實是抹煞了商品上升因素的複雜性(難道中國的需求不重要嗎?),商品不是一個商品,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商品(生牛橙汁的價格和美元有多大關係呢?),商品的周期性及可替代性;由11月5日至11月9日間,美元和商品更是同步上升,17日19日又齊跌(參見圖1美元和商品相關系數),對美元跌商品升的理論來說,這又何解呢?
投資市場有時是很簡單的,例如我在10月11日介紹David Tepper的雙贏觀點——即無論第2輪量化寬鬆成功與否,股市都會受惠,當日標普500指數是1165點,之後最高升至1227點,恒指由23207點升至最高24988點。如果投資者跟隨傳媒的主流意見(即量化寬鬆無效論及好消息出貨論),便會喪失了這個獲利機會。Tepper指不要將事情弄得太複雜,投資有時是很簡單的事,他的說法其實是另一個層次的說話,很多投資者多犯的錯誤是將事情弄得太簡單而不是太複雜。
次輪量化寬鬆成功與否 股市皆受惠
將美元商品或美元股市扯上同升同跌的因果關係便是將事情弄得太簡單的例子,近周因新興市場(中國是焦點中的焦點)收緊銀根及限制資金流入的威脅,加上歐洲信貸有點緊張,股市好像高位勢危,中國A股便在5天內下跌11.4%,美標普500指數由11月9日高位計曾下跌4.4%(參見圖2標普500指數和中國A股相關系數),19日時剛反彈了跌幅的一半,很多個股更是向新高進發,現在的形勢是宏觀有下壓力,微觀有上動力,而且宏觀陰影亦已被市場消化了一部分,形勢是複雜的但是有迹可尋的。
李順威
shunwailee@hotmail.com
《每日觀點》見http://www.mpfinance.com/le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