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百科﹕父後七日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22日 05:01
2010年11月22日 05:01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傳統觀念與現代生活,能融在一起嗎?步伐急促的都市人,面對傳統禮儀的繁文縟節,又有什麼感覺?從台灣「林榮三文學獎」首獎(2006年第二屆)得主、劉梓潔撰寫的4000字短文〈父後七日〉,或許可以露出一些端倪。透過主角第一身自述回鄉辦理父親身後事的七天,可以討論通識課程現代中國的單元中,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這個主題。

故事由作者劉梓潔父親逝世一刻、子女與親友送父親回家的旅程開始。她來自台灣彰化縣,在家鄉裏,對先人有一連七天守孝的傳統習俗,文中有她與兄長「父後七日」的經歷:親友需輪三班守夜、長子長女於守孝期間不准睡在牀上且不准吃肉、道士不時會指示作者哭或不准哭;還有「三拜九叩、立委致詞、扶棺護柩」等儀式,都令作者感到荒謬與可笑,也令她沒法喘過氣來,好好地體會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之一:孝道。多個月後,作者經香港到東京散心,唯有在這個時候,她方能安靜下來「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流露出對父親思念與牽掛之情。

從劉梓潔送別父親的例子,你覺得傳統禮儀對年輕一輩的作者,以及一眾年長的親友意義為何?文章又能否為你解答為什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延續承傳、有些卻不能?

劉梓潔部落格,〈父後七日〉﹕

blog.chinatimes.com/essayliu/archive/2006/12/25/138703.html

文﹕通識科教師楊淑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