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溫家寶總理作出「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的動員令兩天後,中國人民銀行上周五晚宣布,自11月29日起,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使得內地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8%,一些國有大行更攀升18.5%到19%的歷史高位。此間分析人士指出,在央行上月加息之後,本月9天之內連調兩次存款準備金率,體現出政策制定者對流動性過剩和通脹壓力的擔憂,其貨幣政策已經一改年初「擴張性」轉至中性偏緊。
配合狙擊通脹組合拳
日前出爐的10月份經濟資料顯示,CPI同比漲了4.4%,創25個月新高。儘管官方將之稱為結構主導型的價格上漲,認為主要是食品和鮮菜飈升惹的禍。但是,也有不少人指是美國第2次「量化寬鬆」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氾濫;中國貨幣超發,亦難辭其咎。
對此,央行副行長馬敘倫日前澄清:「那種簡單地用M2總量減去GDP得出超發貨幣多少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不過,他同時表示,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不會放任通貨膨脹。在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農業部、糧食局等有關部委紛紛拿出看家本領之後,央行再調存款準備金率,意在收緊流動性,對保持物價穩定有一定作用,亦表明配合中央狙擊通脹「組合拳」。
中南海智囊曾建議,基於內地經濟增速已回升至長期趨勢水平、新增貸款規模較大等因素,須擰緊貨幣水龍頭,推動貨幣政策由「擴張性」向「中性」轉變。其一是嚴格按計劃控制信貸增量,其二是視物價上漲水平,再次出台加息措施,解決目前實際存款利率為負的問題。不過,央行並未如一些經濟學家所言「加息愈快愈好」,而是把存款準備金推至歷史新高。此中緣由在於熱錢虎視眈眈,加息雖然也能抑制通脹,但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加息可能會增加套利空間。一旦加息,熱錢更是不請自到,勢必攪亂一池春水。
今年內仍有機會加息
物價過快上漲,一是氾濫的流動性,導致商品包括農產品急劇上漲,二是內地城鎮化以及成本上升。分析人士稱,未來很難改變官方以前設定CPI在3%上方徘徊的態勢。長期負利率,也讓一向嗜好高儲蓄的存款出現活期化現象,僅10月份內地住戶存款就減少7000億元人民幣,這無助減輕通脹壓力。因此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的同時,並不排除年內加息可能。分析人士稱,下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或會為未來貨幣政策定調,適度寬鬆政策或過去,穩健或中性偏緊的宏調當會確立,更好地釐定匯率、利率形成機制,理順價格信號傳導機制。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