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樓市怪談》導演胡恩威﹕樓市要健康 先要「篤爆」樓市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25日 06:00
2010年11月25日 06:00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政府出「重手」打遏樓市炒風,背後部分原因,自然是希望可平息因近期樓價飈升,以及出現種種如發水樓、偽豪宅、縮水住宅、誇張跳層等樓市怪現象,所引發的社會怨氣。一齣5年前公演、諷刺樓市種種畸態的處境話劇《樓市怪談》,近日再度公演依然爆場,皆因內容緊貼時事,能捕捉不少市民心中所想。《樓市怪談》的導演胡恩威,原來在大學時是念建築系,且間中也參與建築設計,與樓市可說有一番淵源,而這個也可稱半個地產人的文化人,對香港現時因樓市引起的種種社會問題,又會有何獨特的視覺?

港樓宇觀念被扭曲 政府有責

2005年,胡恩威首次編導諷刺劇《樓市怪談》,今年再度公演。5年光景,胡氏認為雖然今時今日的樓價更高,但樓市的本質無變,05年時樓市同樣「瘋狂」。「當年樓市的發展同家冇分別,任何地區都起『豪宅』,藉此谷高樓價,好多(樓盤)有價無市。」他認為,物業成交真確性低,數據透明度低,尤其一手樓,類似天匯成疑的成交個案多不勝數。

不論是演員、編劇或導演,要做好一齣話劇,先要對主題作長時間觀察,並要有深入和透徹了解。胡恩威認為,香港對樓宇的觀念已完全被扭曲,買賣物業像買賣黃金一樣,當成純粹的投資產品,歸根究柢,責任在於政府沒有好好把關。「特首鼓勵年輕一代生3個,但作為領導者,未有將用家市場及投資市場分開,鼓勵人成家立室的同時,卻無建立firewall(防火牆)去限制炒賣細價樓,係不負責任!」

胡又認為,如果內地人愛來港炒樓,政府可以規範他們只可炒賣貴價樓,但絕不能影響本土市場價格。有分析指香港低稅制之可以實行,有賴高地價政策,胡認為是謬論:「作為民主社會,有權投票就有責任交稅,我寧願政府直接收稅,又或直接起屋賣和提供按揭,將收入彌補稅項,好過畀銀行、畀地產商『食價』!」

應規範內地人只可買貴樓

前特首董建華當年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卻遇上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價一落千丈,胡氏認為政府當時應趁市場將炒家清洗,將不健康的樓市調整,將房屋的自住和投資兩個市場分開,但礙於政治因素和穩定市場的大原則,政府不但停建居屋,更停止賣地,令樓市擺脫不了必然又再「瘋狂」的命運。

胡指出,現時太多港人盲目入市炒賣,一旦「冧」市,令投機炒賣的一群消失,對整體市場來說是好事。「如果我係政府,首先要做嘅就係『篤爆』個市!」有錢人住大屋,窮人住細屋,似乎是理所當然,但胡氏覺得這個觀念「超錯」,並指如新加坡的家庭,都可住在千呎的組屋,而窮人不盲,住海景樓亦不是問題。他認為,富人住豪宅,只應是建築質素較佳,會所更靚的住宅,而政府要做的是訂定最低單位面積的要求,保障一般人的住屋權益。

窮人只可住細屋觀念「超錯」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香港已有超過一半家庭擁有自置居屋,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樓市的期望相異,因此任何改變樓市結構的行為,都不容易取得共識。胡氏覺得,只將買家分類為有產與無產是過分簡單化。「即使是有產一族,可以分為用家、投資者,而投資者又可分為長線收租、與短線炒賣,如此複雜的環境,只作簡單分類是不負責任!」

他認為,從前香港政府的房屋架構其實很好,除了市建局,還有房委會、東華三院一類協助低收入社群的部門及團體,政府應該強化上述各部門的分工,並妥善管理港鐵物業,如只將半數單位撥交發展商,留下半數予低收入用家,盡量平衡中上層與中下層人士的置業需求,建立和諧而安穩的社會。

撰文﹕郭楣、陸振球

攝影﹕劉焌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