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周末去杭州玩了一趟,體驗了高鐵往返滬杭的感覺。回來後,朋友都問我:你喜歡高鐵嗎?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問過搭過高鐵的人。結果發現,對於時間較敏感的人多喜歡高鐵,對價格較敏感的人還是偏愛一般動車和普通火車。
增GDP拼政績捷徑
然而無論大家喜歡與否,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裏,愈來愈多的高鐵線路將在內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原因很簡單:官方比民間更喜歡高鐵。
中國計劃在2020年建成1.6萬公里的高鐵網絡,可服務九成以上的中國人口。有報道說,全國的高鐵建設還在加快,原來預備在「十三五」動工的鐵路要在「十二五」開工;2020年之後的項目,要提前研究、盡早動工。很多鐵路建設的標準也在提高,原先規劃時速200多公里被改為時速250公里以上。
萬眾矚目的京滬高鐵已於11月15日完成鋪軌,2012年之前將建成通車,工程進度有望快於預期。這樣的故事聽上去很耳熟,基建投資長久以來被官方當作拯救經濟、拉動GDP的良方,更為地方政府賺取政績開闢捷徑。
不過,現在就連社會科學院這樣的官方智囊也提出質疑了:中國能否負擔高鐵網絡的建設?近年,官方對於資金涉足鐵路基建投資有所放寬,保險資金已獲准投資京滬高鐵,而民間資本投資鐵路基建的閘門也將被打開。這樣的舉動恐怕不僅僅是「為資金尋找投資渠道」,恐怕還是政府被迫「開源」。
出行成本被迫提高
換個角度來看,即使政府能夠負擔這筆巨大的開支,但民間真的有那麼強烈的需求嗎?至少那些算金錢帳的人,往往認為沒必要修建高鐵,因為相較於高鐵所節省的時間,他們更希望能夠節省旅行開支。更可怕的是,滬杭之間開通高鐵後,一般動車的班次大大減少,旅客的出行成本被迫提高。就此而言,普通列車提速至動車、動車提速至高鐵,豈不是自尋「通脹」?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