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期,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已經成為上至政府、下至老百姓探討和關注的焦點問題。自去年底以來,消費物價指數(CPI)開始轉負為正,並一路上漲,10月份更創下了25個月以來的新高。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10月份CPI同比增長4.4%,按月上漲0.7%,漲幅比9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上漲是CPI上漲的主要推動力。10月份內地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工業品價格指數(PPI)按年上漲5%,按月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7個百分點。
今次通脹涉貨幣經濟結構
從年初開始,內地諸多商品價格輪番經歷上漲狂潮,從「蒜你狠」、「薑你軍」、「豆你玩」到「蘋什麼」、「糖高宗」,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推動價格上漲浪潮向整個商品市場蔓延,通脹壓力可見一斑,並引發社會大眾對於通貨膨脹的擔憂。從形成原因來看,此次通脹壓力的產生有着獨有的特點,即由內外因素疊加作用形成,兼有貨幣和經濟層面的雙重問題,具體如下:
內外因素夾擊 推高物價
第一,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相對過剩。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台了一籃子經濟刺激計劃,為經濟恢復營造了寬鬆的貨幣環境。規模不斷增加的信貸投放一方面使宏觀經濟逐步實現反轉,另一方面也引發了流動性過剩。截止今年9月末中國家廣義貨幣餘額(M2)已經達到69.6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前3季度GDP為26.866萬億元,即央行超發貨幣42萬億元。貨幣超發為價格上漲提供了溫牀,投資領域的炒作也不斷推漲資產價格泡沫,形成消費價格和資產價格普遍攀升的局面。
同時,貿易順差和熱錢流入也在客觀上膨脹了流動性。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極大增加了外匯儲備和外匯佔款。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加了調控難度,為了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央行不得不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形成被動式貨幣投放。更重要的,是隱藏在順差外衣下的熱錢大量湧入,形成流動性氾濫的同時吹大資產泡沫,對通脹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二,由於今年全國範圍內自然災害頻繁,部分商品尤其是農產品歉收,供應相對不足。西南乾旱、青海地震、海南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對夏收農產品損傷頗重,加上農產品生產成本增加,供需的不平衡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
隨着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糧食市場與貨幣市場、期貨市場等市場聯繫愈加緊密,形成了糧食市場金融化的趨勢。作為一種期貨標的,糧食愈來愈具有商品和金融兩種屬性。糧食的價格不再只由供求決定,而是由貨幣和資本決定。糧食的相對短缺引發糧食市場的囤積與炒作橫生,不斷推高糧價。
第三,美國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繼首輪量化寬鬆的1.725萬億美元債券後,11月4日,美聯儲宣布推出第2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QE2),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美國此番舉動造成國際市場上的貨幣氾濫,導致全球各種資源價格的上漲,尤其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飈漲,導致內地相關商品的生產成本增加,使中國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增加。
若演變成惡性通脹 危害發展
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降低了貨幣的購買力。工資的上漲滯後於價格的上漲,且物價上漲的商品多以生活必需品為主,這樣直接導致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消費水平降低,農村消費者信心指數和中低收入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嚴重下滑。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壓縮企業利潤,中小企業消化通脹能力有限,如不能將損失轉嫁於消費者,則企業面臨破產倒閉,投資積極性受到嚴重削弱。物價上漲會使消費者出現通脹預期,通脹預期又會進一步增加通脹壓力,通過這種自我實現機制的迴圈,通脹壓力可能會演變為惡性通脹,引發社會混亂,造成經濟運行崩潰,嚴重危害經濟發展。
在加息的餘熱未盡之時,央行在9天內連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足以彰顯央行加強流動性管理、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消費者的信心。儘管當前物價水平上漲較快,但全面性的價格上漲並未形成,通脹壓力並沒有轉變為實際通脹,因此要理性面對當前的通脹壓力,不能產生恐慌心理。
透過調控供應 干預價格
在當前宏觀經濟增長穩定的形勢下,未來的政策要放在着力解決通脹壓力問題上,從管理流動性和調整供應兩個層面,合理搭配政策組合。貨幣政策可適度收緊,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工具收緊流動性,調控流動中的貨幣量,優化資產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配合適度寬鬆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的力度,調配商品供應以達供求平衡,通過市場化手段調控商品價格,必要時可對部分商品實行價格管制等行政手段干預。規範商品市場運作方式,完善競爭機制,引導和規範企業投資,加強對熱錢的監控、管理與疏散,推動匯率市場化的不斷演進,轉變經濟運行方式,促進價格水平回歸正常,實現通脹壓力管理與經濟結構調整雙贏。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