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曾經有段時間收集過一點明式家具,後來還是決定上博物院觀賞算了。近年也多看了中國字畫,奈何贋品太多,荷包太乾,收藏家的夢很早便醒了。
中國書畫拍賣進入億元時代,不過是近年的事,金融海嘯前,當代畫家如曾梵志等,備受海外收藏家追捧,價錢也炒得火熱。近一兩年,收藏家興趣偏向於古畫和近代畫家,如張大千、傅抱石等。2009和2010年迄今,拍賣價榜首的作品分別是吳彬(明)的《十八應真圖卷》——1.69億元(人民幣•下同)和黃庭堅(北宋)的《砥柱銘卷》——4.36億元(連佣金)。
名畫打包成股份 交易所公開買賣
美元疲弱,利息低企,引發全球資產升值,再加上通脹預期,中長線藝術品的價錢還是看俏的。內地近年冒出很多新的投資藝術品金融工具,其中包括藝術品信託計劃,文化產權交易,藝術品基金和藝術銀行。
內地銀行近年多次推出信託計劃,為收購藝術品融資,民生銀行是這方面的先驅,2007年推出《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最低投資金額為50萬元,兩年期,年息率是12.75厘,總發行量為6000萬元,抵押品是中國近現代水墨作品10件和當代油畫6件,市場反應甚佳, 今年1月再推類似計劃。去年招商銀行(3968)和建設銀行(0939)也相繼發展類似基金。這些信託計劃基本上是貸款, 投資人享受固定收益而不是藝術品的升值。
產權交易就是將一件藝術品或一個作家的系列變作資產包,然後以權益分拆的形式在交易所上市和公開買賣。中國的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和成都等都設有這類的文化產權交易所。著名的例子是徐悲鴻的一幅《五駿圖》被拆分為3000萬股,以每股1元的面額在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掛牌公開買賣。
藝術品基金 着重分散風險
另一種投資藝術品的金融工具就是基金,藝術品基金在海外已有很多年歷史。早期較著名是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它是國際上第一隻藝術基金,成立於1974年,以基金資產的3%(相當於4000萬英鎊)投資在藝術品上,投資周期25年,蘇富比「免費」作顧問,條件是買賣要通過蘇富比進行。1988年開始進入出售期,1999年全數售出,最終年化收益率是13.1%。基金着重分散風險,選購的藝術品除了熱門的印象派作品之外,還包括古代印刷品、大洋洲和非洲的土工藝品、中國的瓷器和字畫。基金回報雖然不是特別出色,然而運作嚴謹,控制風險得宜,是近代藝術基金的奠基者。
以上都是投資藝術品的門徑,近年隨着市場發展,亦出現一些中介機構,像藝術銀行(Art Bank),經營目標一方面通過收購作品來支持年輕藝術家,另一方面將這些作品租借給機構供擺設之用,加拿大和澳洲政府都有設有類似的藝術銀行,也有一些私人經營商業味比較重一點的中介行, 例如香港謝宏中先生創立的抱趣堂和北京世紀牆文化藝術中心。
藝術品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投資只是其中一個介面,投資有異於欣賞,前者重利,要審時度勢,後者倒可從心所欲。
撰文: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