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但市場上的壞消息卻包括:
一、中國收緊貨幣政策,而且比市場預料的更嚴厲(在1個月之內,就兩度提高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
二、朝鮮與南韓在海上分界線附近交火;
三、愈來愈多傳聞指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會對一些市場參與者採取行動;
四、歐洲債務問題重新惡化。
解決歐債危機 離不開歐元貶值
我們要承認,在上述多個壞消息中,真正令我們夜不能眠的是歐洲將會怎麼樣。直至目前,較樂觀的評論員認為,來自「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貸款,將會令「歐豬四國」(PIGS,即葡萄牙、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的債券及歐洲的金融股輕微反彈。但在過去48小時,情况轉壞而非轉好的可能性又上升。簡單原因是市場氣氛不認為還有免費午餐。隨着息差擴闊,以及銀行股下跌,歐洲國家正面臨更大的壓力,要「變出」更多資金。愈來愈清晰的是,只有兩種東西能令市場安定下來:
一、歐洲央行(ECB)大規模干預,但這可能會引致歐元大幅貶值;
二、由德國對歐洲貨幣聯盟(EMU)所有成員國的主權債務及銀行債務作出某種全面擔保。
不用說,第二個方案看來極不可能,因為任何德國政客若附和這方案,將會被視為出賣納稅人。因此,實際只剩下一個方案——若要讓歐元繼續存在,歐洲央行需要跟隨一套足以應付其最弱成員的貨幣政策。
現時,這些最弱成員就像只有三條腿的驢子。這意味着,歐洲央行一定要將很多債務貨幣化,而歐元將會繼續轉弱。歐元近來的走勢亦突顯了市場走向共識──現時的歐洲債務危機的任何出路,都離不開歐元貶值。
當然,還有另一個方案,那就是歐洲央行不插手,由有關國家自己債務重組。這也解釋了葡萄牙、愛爾蘭等國家的「信貸違約掉期」(CDS)為何急升。但若依照這方式,這種債務重組極不可能只在幾個小國出現。恐慌將會爆發,極可能引發意大利、比利時、甚至法國的債券被拋售。
歐豬債務重組 恐釀多國債券拋售
不過,儘管有這些令人憂慮的消息,有需要重申,市場的復元能力很強。或許,這復元能力可以用一個人們過去一周不大察覺的事實來說明——環球經濟增長率正恢復得相當不錯。
環球經濟復蘇情况
美國﹕日前看到的美國經濟數據,大部分都是在轉好。最重要的或許是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減少至40.7萬,乃2008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料11月就業數據有強勁改善。每人平均工時亦上升,這又有助薪酬上升,後者又有助消費強勁回升(實質消費開支現時已高於金融海嘯前的高峰)。
當然,亦有一些令人失望的數字。例如,新屋銷售數字和價格顯示,美國的住宅樓市仍然十分疲弱(但是若勞工市場改善,樓市亦可能會改善)。10月耐用品訂單亦出現跌幅,但若以3個月的平均數來計算,則仍是繼續上升。整體來說,因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強健,美國的資本開支復蘇正較上兩次經濟衰退強勁。
歐洲﹕正如之前所說,人們對歐洲的注意力,近期全都放在出問題的愛爾蘭之上。但是,除此之外,歐洲的經濟增長,特別是歐洲北部的經濟增長,其實是恢復得很不錯。
上星期發表的「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就升至統一後的高位109.3。這十分重要,因為這指數乃反映德國經濟增長的非常可靠領先指標。此外,在斯堪的納維亞(挪威、瑞典和丹麥),以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亦同樣有些相當不錯的經濟數據。
事實是,雖然歐洲南部正處於考驗和磨難之中,但歐洲北部卻相當健康,後者的增長足以抵消前者的表現,令整個歐洲不至於陷入不景氣。
亞洲﹕亞洲近期被有關中國收緊貨幣政策的消息影響。中國政府的立場的確有變,傾向適度的收緊貨幣政策,但長遠來說,這卻應該被視為好消息,因為中國現在的路線是,追求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而且,亞洲其他地區亦正在快速增長。新加坡預料可以成為今年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估計其GDP會比去年增加15%)。台灣今年第3季的GDP亦比去年增加9.1%,比市場預料更高。泰國今年第3季的GDP亦按年增加6.6%……
日本﹕日本乃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的日子已成過去。但是,我們仍不得不承認,日本近期有些經濟數據是令人驚訝地穩固,特別是在日圓匯率這麼強的時候。例如,日本今年第3季的GDP就比去年增加多達4.1%。出口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10月份仍有7.8%的按年增幅。加班工時亦繼續上升(一般來說,這是日本經濟活動的好指標)。
總括來說,近期的經濟數據描繪的,是一幅環球經濟正在相當不錯地復蘇的景象。因此,唯一重大的風險,就是歐洲的嚴峻局勢。若能解決這問題,我預期股市將可強勁反彈。相反,若愛爾蘭的局勢惡化,並傳染至葡萄牙和西班牙,則會全盤皆輸。
換句話說,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二元世界(Binary World)。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現時建議客戶沽歐元、買入法國和意大利的「信貸違約掉期」(CDS),以對冲他們的股票組合。
有人可能會發覺,現時的國際金融市場雖然陰霾密佈,但在一片壞消息當中,它卻顯示出驚人的復元能力。事實上,環球MSCI指數自11月初升上高位後,現時也只是回落了大約5%,基本上只是回到10月底的水平。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