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5月,筆者挑選惠理集團(0806)為「十年股」,當時股價是3.18元,迄今連股息回報122%。暫時跑贏大市,是因為「出門遇貴人」:投資隊伍選股有道,旗下基金表現出色,令費用收入上升。筆者只是搭順風車,運氣也。
10年過了一年半,現在中場檢討,分析惠理的SWOT——強項、弱點、機會和危機(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表1)。
強項:投資表現出眾
當恒生指數仍比07年高位下跌25%,惠理幾隻公開發售的基金,已經悄悄升穿3年前的最高水位,表現令人折服。基金經理挑中一隻半隻股票,也許是一時好運;可是整個投資組合、上百隻股票一齊跑贏大市,不似是單純「符碌」。惠理的成績,是對價值投資法的讚詞。
潛在弱點:員工集中 規模龐大
一、員工集中:作為亞洲最大對冲基金,惠理的投資部門只有23人!很少人管很多錢,固然是基金行業的常態——事實上, 23人在行內是陣容鼎盛——但作為投資對象,這盤以人為本的生意,員工集中的風險無可避免。基金經理相約一起食海鮮,不幸集體食物中毒,第二日公司就會半身癱瘓。
二、客戶集中:據09年報,5大客戶佔營業額47%;2年前是24%。任何大戶突然撤資,都對營業額有極大影響。
三、規模極限: 573億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代客管理的資金管理費)無疑是龐然大物。惠理專長發掘冷門的中小型公司;基金規模變大,這種策略會漸漸失靈(例如無法買入成交疏落的股票),最終影響表現。到底惠理的規模何時去到極限?23人可以撐起多少AUM?筆者仍在探索中。從近月的投資表現,惠理的骨架似乎尚未定型。
危機:收費率下跌 衝擊盈利
對於基金公司,管理費率相當於一般企業的毛利率。截至今年6月,惠理的管理費率是0.6%,代表每100元AUM每年淨收6毫。近年費率不斷萎縮,直接衝擊盈利,情况令人擔心(圖1);此外,相對一般對冲基金1至2%的費率,0.6%屬偏低。
年報解釋:低收費產品佔AUM愈來愈多,拖低整體費率。到底是金融海嘯造成的短暫現像,抑或競爭激烈導致費用愈收愈低,暫時無法判斷。
10月14日,惠理宣布以先舊後新方式,配售1.4億股集資7.8億元,股數增加8.7%,比當時市價6.24元折讓9%,承配人身分不明。公告沒有具體解釋集資用途,只說「拓展內地」、「成立新基金」和「擴闊分銷渠道」。
機會:拓展內地? 集資用途未明
不要小看8.7%股份。基金業是服務行業,AUM屬於客戶,公司幾乎毋須投入資本,除了現金儲備和投資自己的基金外,惠理近乎沒有資產;如今集資7.8億元,令資產淨值足足增加75%,金額龐大;公司亦不是缺錢,手上有5.4億現金,足以覆蓋5年的日常開支。
到底「拓展內地」是什麼計劃,需要動用龐大資金?「新基金」又是什麼產品,需要巨型種子資金(seed capital)?股東宜金睛火眼。
Brian Liu (廖匯恒)
Email:BrianLWH@gmail.com
Blog:http://investing-of-lif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