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4萬元零用錢,相等於不少基層員工數個月的薪酬,有學者形容派錢事件「離譜」,反映學生被社會物質主義引導,誤以為「派錢」可換取友誼和尊重,並指這並非個別事件。有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家長有責任助子女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學校亦切忌以高壓方式處理問題,否則只會弄巧反拙。
籲學校勿高壓處理
學生以向同學派現金和贈送iPhone,以換取同學之間尊稱「阿哥」,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表示,曾接觸不少學校發生同類事件,「試過有學生家長賭馬贏錢,給了學生幾千元獎勵,學生把錢派給同學,要求同學集體不上學到他家中看影片,只是今次派的金額真的比較『離譜』」。他認為,家長須糾正「以錢代替愛」的價值觀,亦要教導子女,不可用金錢作為換取友誼或認同感的手段。
教育心理學家鄧澔明博士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有父母抽不到時間陪子女,就買禮物獎勵他們,子女耳濡目染下會覺得原來物質好重要」。他認為,學校和家長在糾正學生錯誤時,應先了解他派錢的原因,教導子女「友誼和尊重」並不可用金錢計算。
學友社常務委員會主席伍德基亦表示,雖然派錢的學生是始作俑者,但「一隻手掌拍不響」,建議學校應作整體跟進,讓同學之間明白世上沒有不勞而獲,而錢亦不能換取別人欣賞。他又認為,年輕人在成長期需尋求自我肯定,家長和學校應多給予關心和指導。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