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強積金料推低收費4指數基金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29日 08:20
2010年11月29日 08:2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在強積金半自由行一再延誤下,受託人管理費持續高昂,220萬打工仔每年慘被徵收65億元天價管理費。強積金管理局消息人士稱,正採兩措施以降低強積金管理費,包括統一電子平台減低行政開支,以及呼籲各受託人推出低收費強積金產品,如恒生指數基金,預料未來數月至少會有4款收費較低的新指數基金面世。

有工會及立法會議員批評強積金減費太慢,促請當局盡快立法為強積金管理費設上限,或成立由官方保證回報率的低風險基金,免市民退休福利被蠶食。

後日便是強積金成立10周年,截至9月底全港220萬僱員累積滾存強積金達3457億元。雖然輿論普遍認為強積金管理費不應超過資產1%,但積金局資料顯示,強積金管理費過去兩年只由2.1%微減至1.89%,個別基金收費更達3.9%。

僱員:賺埋唔夠畀管理費

收費昂貴不等如回報高,像全港收費最貴的美國萬通保證基金(管理費3.92%)及大福環球分散基金(3.9%),過去3年的平均每年回報率分別為-1.82%和-7.96%,即蝕了本。資產總值達400億元的多款保守基金過去兩年回報率也近乎零。

網上討論區近日不斷有市民埋怨強積金受託人食水深、收費貴,有網民直言「冇眼睇」,一名怕股市大跌的僱員稱,去年把錢轉移去保守基金,豈料「一年只賺得157元,反而行政費要289元,即係賺埋都唔夠畀管理費……焗住比人搶!」

積金局消息人士直言,長遠來說,減管理費一定要靠市場競爭,但當中需要立法監管推銷強積金中介人,免類似「迷債」誤導投資者事件重演,預料原定明年初推行的強積金半自由行(指僱員可把自己供款部分轉移給其他受託人管理),最快要2012才能推行。

毋須大量分析對冲 指數基金助減費

為免遠水難救近火,積金局已循另外兩途徑減低強積金管理費,其一是希望藉籌備中的強積金統一電子平台,協助受託人顯著減低強積金行政成本,以助減費。其二是積金局正促請全港19個強積金受託人減費,並推出更多收費廉宜的產品,特別是恒指基金等指數基金。消息解釋,恒指基金優點是受託人只需按恒指不同股票成分比例定期買賣股票,毋須作大量分析或對冲,除賺蝕透明度高,管理費亦得以調低。

本報統計發現,現時19個強積金受託人中僅約6個(中銀保誠、匯豐、恒生、信安、銀聯信託、交通)已推出恒指基金,收費約0.7%至1.65%(中銀保誠的0.7%最平),反映指數基金這強積金產品仍未普及。但管理124億強積金的東亞向本報透露,正考慮推出類似恒指基金的積金產品,積金局亦透露剛批出4款新的指數基金產品,料稍後面世。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