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照顧精神病者並非易事。陳女士的小女兒20年前是成績名列前茅的小神童,但突然變成「怪人」,拖垮了溫暖幸福的小康之家,「日日家嘈屋閉,彷彿全家人都一起病了」。陳女士為照顧愛女而放棄工作,丈夫要與她離婚,又要避開戴着有色眼鏡的親友,「感覺好無助,好像被世界遺棄」。幸好絕望時刻已過去,陳女士丟棄了愁容,換上坦然樂觀的笑容;她說,全靠社區服務讓她看見人生有出路。
幼女患躁狂症 家無寧日
「無人知為何我女兒要這樣,但其實每個家庭都有可能發生。」陳女士育有3名子女,小女兒原與其他可愛女生一樣快樂成長,但在小五時突然變得脾氣怪異,「她不停在家做功課,通宵達旦,不肯停下吃飯、睡覺及冲涼,叫她停下便尖叫發脾氣、亂掟東西」,女兒其後確診患上躁狂症,醫生也無法解釋病因。
當時社會觀念落後,陳女士的丈夫無法接受女兒「黐線」,「他不信女兒有病,說是性格問題,要打才會教得好」,家中永無寧日。夫家的親屬又指指點點,說陳女士患弱智的妹妹把「神經病」傳染給女兒,令陳女士飽受壓力。夾在丈夫和女兒之間,陳女士決定離婚,放棄沙田街市的檔口,10年前與女兒遷進天水圍,「換個環境,希望無人知道女兒有事」。
天水圍安泰軒去年3月運作,獨困家中的陳女士走出家門參與活動,慢慢變得開朗樂觀,「得到同路人支持,發現自己並非獨行」。她以過來人的經驗說,設立精神健康綜合中心好處很多,「到問題發生時就知道」。陳女士也直言,區內街坊對中心存有誤解。
正攻讀副學士的年輕義工阿Joe,每周教導安泰軒的精神病人跑步,希望以運動做到「傷建共融」。他說,以前從傳媒的負面報道中覺得精神病人很危險,「有少少擔心」;親身接觸後,覺得他們與常人無異,「其實只要有耐性了解他們,便發現不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