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直以來,本地的銀行業和企業東主都比較重視有形的資本,如現金、物業等。殊不知,無形資本的價值,有時還要勝過有形資本(外國很多大企業最初都是由兩個人在車房中創辦)。近年,就有政府部門和商界組織在香港推廣「知識資本管理」的概念,希望協助本地企業發掘出自身的隱藏資本,創造出長遠的價值和競爭力!
無形資本包括人力結構關係
要了解什麼是「知識資本管理」,要先了解什麼是「知識資本」。知識產權署署長謝肅方指出,一家企業的所有資源可以分成「傳統資源」和「知識資本」兩種(見圖)。其中,前者包括了「財務資源」和「實體資源」。至於「知識資本」,則可以再細分成「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係資本」(「網絡資本」)3類。簡單來說,「人力資本」是員工本身擁有以及可以為企業創造財富的知識資產。這包括了他們的專業才能、工作經驗、幹勁和行為等。「結構資本」則是一些可為企業增值和創造財富的制度和守則(即員工離開了,仍然存在於公司內的東西),包括品質控制系統、財務管理制度、培訓方法、已註冊的知識產權(如專利)、客戶資料庫及企業文化等。
顧問免費到訪 助發掘業務潛能
而「關係資本」則是指一些可以創造價值的關係。這包括企業與股東、供應商、客戶、員工、同業、規管機構的關係,以及其品牌和社會責任等。
由去年3月開始,知識產權署、創新科技署和工業貿易署聯合推出了一個「知識資本管理顧問服務計劃」。這計劃完全免費,目的是協助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明白何謂「知識資本管理」,以協助它們發掘自身的業務潛能,以及加強競爭力。參與這計劃的機構可獲知識資本管理顧問到訪兩次,每次3小時。只要機構有熟悉運作的負責人與顧問詳談即可。
知識產權署知識資本管理顧問蘇志權解釋,顧問會先做功課,事先瀏覽有關機構的網頁和門市,以對該機構有些初步了解。而在會面期間,顧問還會利用一些工作紙,引導機構負責人將知識資本細分和量化。因此,一般來說,兩次會面已經足夠。
但他亦承認,有少數機構會覺得兩次會面不足夠,要求見多一兩次,極端例子更要求見多6、7次(如行業較專門或較新者)。若他們能安排到空檔,亦會盡量滿足其要求。由於計劃的範圍只包括香港,若某些企業想他們觀看其內地廠房或門市,則未能辦到(在香港還可以)。
撰文: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