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八大臃腫 非教員佔六成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03日 21:59
2010年12月03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教資會高等教育檢討報告昨日正式出台,除了提倡副學位和大學的學分互認,亦指8間資助院校有高達六成人手是行政後勤等非教學人員,架構比英美大學還臃腫。教資會主席史美倫希望八大合作精簡後勤,如統一購文具和將學校診所外判等,將節省所得用於學生和教授身上。

近年政府要求八大院校改善行政,院校獲資助金額比12年前已減少15%,剛公布的《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指出,八大院校有六成職員是行政人員,建議八大集中部分行政工作,節省開支。

倡集體外判服務

以香港大學為例,2007年的4600名職員中,行政和技術人員佔2800人,比例約61%。2009年職員總數增至6500人,行政人員增至3700人,比例輕微降至57%。中大職員數目由07年的5900人增至09年的6500,非教學人員比例維持55%。

報告認為八大後勤工作有重複之處,對於多年來只有大學聯合招生和共享圖書館有成果,並無其他協作和服務外判感到失望。報告建議改由單一機構為八大提供資訊科技等服務,或集體將服務外判以節省資源。

教資會主席史美倫接受專訪時表示,一直提倡院校合作,但只有聯校圖書庫一項成功,認為八大日後可加強合作,「例如集體採購文具、共同將學校診所服務外判等,將節省下來錢用於教研工作」。至於為何院校一直未能合作慳錢,她說「要問院校先知」。

院校:競爭激烈難合作

有大學高層向本報指出,近年教資會引入過多競爭,令院校之間不相往來,「無論研究經費、學額,八大都要互相競爭,令院校難以合作,只好各自為政」。

此外,報告建議政府制訂長遠科研政策,檢討小組召集人Sir Colin Lucas估計,本港有逾八成科研經費來自政府撥款,日後有需要增加經費來源,包括由港府與內地部門商討,容許中港兩地研究經費跨境使用。

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電子系講座教授陳志豪表示,對報告建議中港兩地研究經費互通表示歡迎,他指城大透過深圳「產學研」基地,申請內地研究經費,雙方合作無問題,「無論與內地合作,抑或爭取商界經費,大學都要與對方溝通,了解對方需要,而非閉門造車」。

明報記者 蕭輝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