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天跟子女談3件趣事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06日 05:59
2010年12月06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曾繁光長女Michelle(18歲)、次子Vincent(16歲)及細女Vanessa(13歲),讀英基國際學校。子女各有特色,他會用不同方法與他們相處。他指6歲以下的小朋友仍然自我中心,到8、9歲才開始有「他人」的想法。直至12歲,思想才接近成人,開始懂得與人相處合作,明白法律和社會責任。因此,父母不應對12歲以下的子女要求過高,只需向小朋友解釋對人要有禮貌、尊重別人和互相禮讓,令大家都開心,已經足夠。

以身作則 教兒作平凡人

曾醫生表示,每天會跟子女各自說上一天內遇過3件有趣的事。「說不上,是你找藉口。這種分享,會拉近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溝通更好」!

不過,他亦指出父母身教更重要,好像有朋友帶了幾歲大的小朋友來家拜年,父親要小朋友向大家問好,該小朋友不從,之後卻向曾醫生悄悄投訴:「爸爸經常沒禮貌地教訓我要有禮貌,我不開心呢」!其實小朋友會觀察和模仿父母行為,因此教訓子女,父母亦應問自己是否平日做了壞榜樣。

他說不會教子女如何發揮自己,他只會像明燈指引,不會干預,但會教導子女如何做平凡人。曾醫生坦言:「不要以為自己的子女是天才,否則,是他痛苦的開始;被發掘出來的玉石是痛苦的,不被發掘的玉石更幸福」。

教子女剩零用錢 配對獎勵

近期發生大埔名校一名自稱「軒哥」的派錢事件,曾醫生認為要從小灌輸正確觀念很重要,好像子女要求買名牌,曾醫生會跟子女說:「這個牌子的書包有多少同學有,是否獨一無二?我們可以做一些別人沒有的,好像買一個普通書包,在上面畫上自己喜歡的圖畫,保證全世界只得這一個,更不會撞款。」這可以發揮小朋友的創意,也不用追求名牌。

為教導子女理財,每個月他會向子女發放零用錢,若當月子女用剩,曾醫生會作出配對,即「你儲一元,我多給你一元。」但所累積款項會儲存在銀行,以支付每年旅行或購買參考書之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