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過去兩年最少發生5宗尿袋自焚或冒煙事件,對於今次再有同類事故,專家不排除是涉事尿袋保護裝置失效,導致過度充電爆炸起火,提醒市民充電時應把尿袋放在視線範圍,切勿通宵充電。
宜放視線範圍內
前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指出,原廠尿袋一般有保護裝置,以防過度充電,當尿袋充滿電便會停止充電。他估計今次事件中,涉事尿袋可能因充電保護裝置失效、尿袋電線短路或曾經跌撞令絕緣體鬆脫,以致充電時「電池發滾發脹,谷到爆咗」。
同類尿袋事故時有發生,今年4月20日,美孚新邨一住戶疑通宵為尿袋充電,致短路着火,一家五口及女傭倉皇逃生,單位客廳被焚毀。去年4月,天水圍天逸邨一住戶睡前為尿袋通宵充電,疑因過熱短路引起火警,並波及鄰舍,共12人因燒傷及吸入濃煙受傷送院。
盧提醒市民,避免通宵為尿袋及手機充電,並在充電期間檢查尿袋及手機情況;若充電時發現尿袋及手機膨脹或燙手,或顯示機件異常,應停止充電。尿袋及手機充電時亦宜放在視線範圍及通風地方,不應放近衣服或紙張等易燃物。
■記者謝志輝
宜放視線範圍內
前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指出,原廠尿袋一般有保護裝置,以防過度充電,當尿袋充滿電便會停止充電。他估計今次事件中,涉事尿袋可能因充電保護裝置失效、尿袋電線短路或曾經跌撞令絕緣體鬆脫,以致充電時「電池發滾發脹,谷到爆咗」。
同類尿袋事故時有發生,今年4月20日,美孚新邨一住戶疑通宵為尿袋充電,致短路着火,一家五口及女傭倉皇逃生,單位客廳被焚毀。去年4月,天水圍天逸邨一住戶睡前為尿袋通宵充電,疑因過熱短路引起火警,並波及鄰舍,共12人因燒傷及吸入濃煙受傷送院。
盧提醒市民,避免通宵為尿袋及手機充電,並在充電期間檢查尿袋及手機情況;若充電時發現尿袋及手機膨脹或燙手,或顯示機件異常,應停止充電。尿袋及手機充電時亦宜放在視線範圍及通風地方,不應放近衣服或紙張等易燃物。
■記者謝志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