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日久失修的竹棚屋頂穿了大洞、生銹的牛角扇格格作響、斑駁不平的地板總是濕漉漉,偶爾還有一隻毛茸茸的老鼠竄出來──40年過去,外頭的海防道與廣東道名店已經不知換了幾多十間,躲藏在天橋底下的臨時街市熟食市場彷彿停頓在時光隧道一角,大隱隱於市。
「臨時」了一個世代,臨時真的也有終結時候,舊物終究也要改頭換面。今年11月30日,熟食市場將會關閉重建,為期14個月。只是,脫掉一切齷齪不堪,換上光鮮亮麗的皮衣後,老香港大牌檔的味道又將剩下多少?
記者:陳芷昕
周五下午1時正,滿街名店的尖沙嘴海防道如往常一樣熙來攘往。旅客經過垃圾站,來到座落在幽暗橋底下的海防道臨時街市,都在門前止住腳步,好奇的往內瞥一眼,然後再急步離去。若從正門進去,先見花店,往內左側是肉檔,右側是菜檔。街市十室九空,與外頭的煩囂相比,更添詭譎。從菜檔繼續向前走,有一條狹窄又濕漉漉的通道,樓頂很低,上面掛着「小心碰頭」的標示,裏面竟傳來沸沸揚揚的吵雜聲和大牌檔的鑊氣味。
坐擁熟食市場入口位置的「黃金地段」是仁利粥品。此時是打工仔的午膳時間,老闆鄭先生忙得不可開交,身上佈滿油迹的白背心已被汗水弄濕了一大片,「阿妹幾位呀?埋邊坐啦。」看了我一眼,又趕忙跑到另一張圓枱送上熱騰騰的牛腩麵。他還有另外三個好幫手──他的大哥、三弟和四妹。四兄弟妹4、50年來合作無間,舉凡招呼客人、落單、煮食、送餐、清潔等工序,大家各就各位、互相補位,早已建立非凡默契。
仁利是香港大牌檔老字號,牌照從姑婆傳到母親,再傳到59歲的「二哥」鄭先生,已經是第三代。上世紀60年代時,鄭先生的父母在北京道一號九龍街市外一帶空地擺檔養家,賣的主要是粥。幾兄弟姊妹一起跟着父母,只是年僅約12歲的鄭先生幫不上多少忙,累時就睡在由幾張木椅堆叠而成的「床」上休息。至70年代,政府改建九龍街市為尖沙嘴郵局,為了暫時安置北京道、廣東道、海防道一帶的檔販,就在海防道橋下建了為方便隨時拆卸的臨時單層有蓋建築。1978年,鄭先生一家連同其餘20多個熟食排檔檔主遷進臨時街市後端的熟食市場。只是沒想到,他們竟在這個街市「臨時」至今。
熟客以數簿年結付款
四十年如一日,鄭先生四兄弟姊妹每天從早上6時到晚上6時,在這個當年以「天價」一萬港元建成的小檔口中煮食,賣的都是簡單的粥粉麵飯和中式小菜。「煲粥嘅話,水滾就落腐竹、落米囉。牛筋、牛腩呢啲大路嘢,都係手板眼見工夫、工多藝熟咁解」。食物雖平平無奇,但多年來,仁利仍獲得一眾忠實食客支持。
52歲的林先生是仁利熟客之一,午膳時分,熟食市場人聲鼎沸,不少地盤工人打着赤膊,圍坐一枱,一口香煙,再一口檸茶,身穿西裝打着呔的林先生一人同坐一桌,悠然自得。在附近海運大廈上班的他,7、8年前聽聞這個「隱世」熟食市場,隨意坐在了仁利的圓桌,後來一星期至少來兩、三次,每次都不作他選。四年前,林先生更獲老闆度身訂做專屬他一人的付款方式:「我喺度食嘢,唔係每次畀錢,係有本數簿年結計算。佢又唔驚我走數,佢收多我又冇乜所謂」。
一身光鮮亮麗的林先生在這個齷齪市井的熟食市場略顯突兀。縱觀這個幽暗大熔爐,抬頭一看,是穿了大洞的竹棚屋頂,每逢暴風雨誓必釀成水浸;垂下頭來,是濕漉漉的石屎地,也是無數老鼠和蟑螂藏身之處。但這些不堪破落,正是兒時總跟着媽媽到深水埗和土瓜灣大牌檔的林先生所想念:「其實我嚟大牌檔,唔係因為啲嘢好食,亦唔係因為價錢平,係因為嗰種獨有風味。」他甚至特地帶同年輕同事和內地工作夥伴前來吃飯。「講真,成條海防道、廣東道大把商場、大把嘢食,酒店都食得多,但就係冇呢種味道」。
這種味道是舊香港的庶民生活品味和人情味。這麼多年來,香港發展之急,即使是海防道臨時街市也起了變化。隨着尖沙嘴發展成旅遊重鎮,街市已失去昔日九龍街市人影沓雜的氛圍,大量舖位空置,店主和顧客亦漸以在重慶大廈一帶聚居的南亞人為主。毗連的熟食市場,時鐘卻定格在70年代,白領藍領同坐於此,食餐蛋一丁、飲西冷紅茶。只是一切快將改寫。11月30日,海防道臨時街市就會開始第三期改善工程,熟食市場將關閉重建14個月。
父製爐頭40年未壞過
在政府未有為檔主安置生財工具,亦未有提供過渡期間的賠償下,相伴鄭先生四兄弟姊妹40年的仁利檔口、招牌和一切煮食工具也將被丟棄,讓他最不捨的,可能是由父親親手製作的爐頭。「爸爸有個洗碗嘅鍋,中間鋸開去,再塞啲紅毛泥落去,中間再開個窿,就係爐頭嚟啦」。40年來,「土炮」爐頭從未壞過,也從未修理過,鄭先生自己研發、現成為仁利特產的蝦米辣椒油,也是從這個爐頭中炒出來。「留得就留啦,唔得嘅都要拆,冇得可惜嘅,人有時都要面對現實」。
隨着近年大牌檔或遭拆卸、或「上樓」到市政大樓,大牌檔的原汁原味將快消失淨盡。對鄭先生來說,海防道熟食市場的重建工程,將進一步消滅碩果僅存的大牌檔風味。「大牌檔,就係啲嘢殘殘舊舊、揦揦鮓鮓,地下凹凹凸凸,反而乾乾淨淨就唔係大牌檔啦。呢啲特色嚟㗎嘛,係食感覺㗎嘛」。
也因政府規定小販熟食牌照不能傳給下一代,老檔主過身後,牌照就自然流失。原來有20多檔排檔的海防道熟食市場如今也只剩9檔。作為第三代傳人,鄭先生也相信自己已是末代檔主,認為小修小補反比重建更有意義。「咁邊到漏,邊到補咪得囉,使乜搞咁大壇嘢?隔兩年又少咁檔,靚有乜用呢?」
舊物終要離場,最終只剩下可堪緬懷的價值。即將闊別14個月,手停口停的鄭先生慨嘆只能見步行步,並已準備「拋個身出去見世面」,繼續鑽研手藝。他日回歸舊地,大概仍可以守住的,就是一眾熟客:「2020年,有緣再見!」
「臨時」了一個世代,臨時真的也有終結時候,舊物終究也要改頭換面。今年11月30日,熟食市場將會關閉重建,為期14個月。只是,脫掉一切齷齪不堪,換上光鮮亮麗的皮衣後,老香港大牌檔的味道又將剩下多少?
記者:陳芷昕
周五下午1時正,滿街名店的尖沙嘴海防道如往常一樣熙來攘往。旅客經過垃圾站,來到座落在幽暗橋底下的海防道臨時街市,都在門前止住腳步,好奇的往內瞥一眼,然後再急步離去。若從正門進去,先見花店,往內左側是肉檔,右側是菜檔。街市十室九空,與外頭的煩囂相比,更添詭譎。從菜檔繼續向前走,有一條狹窄又濕漉漉的通道,樓頂很低,上面掛着「小心碰頭」的標示,裏面竟傳來沸沸揚揚的吵雜聲和大牌檔的鑊氣味。
坐擁熟食市場入口位置的「黃金地段」是仁利粥品。此時是打工仔的午膳時間,老闆鄭先生忙得不可開交,身上佈滿油迹的白背心已被汗水弄濕了一大片,「阿妹幾位呀?埋邊坐啦。」看了我一眼,又趕忙跑到另一張圓枱送上熱騰騰的牛腩麵。他還有另外三個好幫手──他的大哥、三弟和四妹。四兄弟妹4、50年來合作無間,舉凡招呼客人、落單、煮食、送餐、清潔等工序,大家各就各位、互相補位,早已建立非凡默契。
仁利是香港大牌檔老字號,牌照從姑婆傳到母親,再傳到59歲的「二哥」鄭先生,已經是第三代。上世紀60年代時,鄭先生的父母在北京道一號九龍街市外一帶空地擺檔養家,賣的主要是粥。幾兄弟姊妹一起跟着父母,只是年僅約12歲的鄭先生幫不上多少忙,累時就睡在由幾張木椅堆叠而成的「床」上休息。至70年代,政府改建九龍街市為尖沙嘴郵局,為了暫時安置北京道、廣東道、海防道一帶的檔販,就在海防道橋下建了為方便隨時拆卸的臨時單層有蓋建築。1978年,鄭先生一家連同其餘20多個熟食排檔檔主遷進臨時街市後端的熟食市場。只是沒想到,他們竟在這個街市「臨時」至今。
熟客以數簿年結付款
四十年如一日,鄭先生四兄弟姊妹每天從早上6時到晚上6時,在這個當年以「天價」一萬港元建成的小檔口中煮食,賣的都是簡單的粥粉麵飯和中式小菜。「煲粥嘅話,水滾就落腐竹、落米囉。牛筋、牛腩呢啲大路嘢,都係手板眼見工夫、工多藝熟咁解」。食物雖平平無奇,但多年來,仁利仍獲得一眾忠實食客支持。
52歲的林先生是仁利熟客之一,午膳時分,熟食市場人聲鼎沸,不少地盤工人打着赤膊,圍坐一枱,一口香煙,再一口檸茶,身穿西裝打着呔的林先生一人同坐一桌,悠然自得。在附近海運大廈上班的他,7、8年前聽聞這個「隱世」熟食市場,隨意坐在了仁利的圓桌,後來一星期至少來兩、三次,每次都不作他選。四年前,林先生更獲老闆度身訂做專屬他一人的付款方式:「我喺度食嘢,唔係每次畀錢,係有本數簿年結計算。佢又唔驚我走數,佢收多我又冇乜所謂」。
一身光鮮亮麗的林先生在這個齷齪市井的熟食市場略顯突兀。縱觀這個幽暗大熔爐,抬頭一看,是穿了大洞的竹棚屋頂,每逢暴風雨誓必釀成水浸;垂下頭來,是濕漉漉的石屎地,也是無數老鼠和蟑螂藏身之處。但這些不堪破落,正是兒時總跟着媽媽到深水埗和土瓜灣大牌檔的林先生所想念:「其實我嚟大牌檔,唔係因為啲嘢好食,亦唔係因為價錢平,係因為嗰種獨有風味。」他甚至特地帶同年輕同事和內地工作夥伴前來吃飯。「講真,成條海防道、廣東道大把商場、大把嘢食,酒店都食得多,但就係冇呢種味道」。
這種味道是舊香港的庶民生活品味和人情味。這麼多年來,香港發展之急,即使是海防道臨時街市也起了變化。隨着尖沙嘴發展成旅遊重鎮,街市已失去昔日九龍街市人影沓雜的氛圍,大量舖位空置,店主和顧客亦漸以在重慶大廈一帶聚居的南亞人為主。毗連的熟食市場,時鐘卻定格在70年代,白領藍領同坐於此,食餐蛋一丁、飲西冷紅茶。只是一切快將改寫。11月30日,海防道臨時街市就會開始第三期改善工程,熟食市場將關閉重建14個月。
父製爐頭40年未壞過
在政府未有為檔主安置生財工具,亦未有提供過渡期間的賠償下,相伴鄭先生四兄弟姊妹40年的仁利檔口、招牌和一切煮食工具也將被丟棄,讓他最不捨的,可能是由父親親手製作的爐頭。「爸爸有個洗碗嘅鍋,中間鋸開去,再塞啲紅毛泥落去,中間再開個窿,就係爐頭嚟啦」。40年來,「土炮」爐頭從未壞過,也從未修理過,鄭先生自己研發、現成為仁利特產的蝦米辣椒油,也是從這個爐頭中炒出來。「留得就留啦,唔得嘅都要拆,冇得可惜嘅,人有時都要面對現實」。
隨着近年大牌檔或遭拆卸、或「上樓」到市政大樓,大牌檔的原汁原味將快消失淨盡。對鄭先生來說,海防道熟食市場的重建工程,將進一步消滅碩果僅存的大牌檔風味。「大牌檔,就係啲嘢殘殘舊舊、揦揦鮓鮓,地下凹凹凸凸,反而乾乾淨淨就唔係大牌檔啦。呢啲特色嚟㗎嘛,係食感覺㗎嘛」。
也因政府規定小販熟食牌照不能傳給下一代,老檔主過身後,牌照就自然流失。原來有20多檔排檔的海防道熟食市場如今也只剩9檔。作為第三代傳人,鄭先生也相信自己已是末代檔主,認為小修小補反比重建更有意義。「咁邊到漏,邊到補咪得囉,使乜搞咁大壇嘢?隔兩年又少咁檔,靚有乜用呢?」
舊物終要離場,最終只剩下可堪緬懷的價值。即將闊別14個月,手停口停的鄭先生慨嘆只能見步行步,並已準備「拋個身出去見世面」,繼續鑽研手藝。他日回歸舊地,大概仍可以守住的,就是一眾熟客:「2020年,有緣再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