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本想討論如果金庸不曾存在,文學武俠難有姿采,連同娛樂改編,無論電視電影電玩,全都不會出現,以至顧嘉煇與黃霑創作的電視主題曲,及一代代演活小說人物的演員,都或消失。
然而金庸去世,近日網上傳聞就有指金庸似乎無改編不愛,教我疑惑,更想細談,金庸真的愛及所有改編自他的作品嗎?
答案非也。金庸或者都愛電視改編,因為集數之多,足讓文字世界不用大幅改動下呈現;然而要說金庸稍有微言的,是他曾在訪問提及,並不太喜歡徐克監製與程小東導演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以及王家衛改編的《東邪西毒》!
電影暗喻香港
兩片都是大導之作,而在今天更已成香港電影經典,那為何金庸直言不好?那是因為改編太多,超出原意,更或美化了他本來要批判的政治象徵。
兩片分別在1992年和1994年上映,改編太多,可正是因為程小東與王家衛都不謀而合地以電影暗喻香港,可都不是純粹美化而解釋過去。《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改編自原著本來篇幅極少的反派人物,把本來因為練功與自宮而變得不男不女而絕不討好的東方不敗,選上林青霞飾演,可作為真人女身演員,更有美人長相,導演就此一反東方不敗的邪惡想像,而叫觀眾看到她/他的悲劇性。電影中東方不敗也是日月神教之首,可是導演刻意以她/他陰陽怪氣兩面非人的象徵,暗指香港前途的含糊不清凶多吉少。徐克的構想,是借金庸《笑傲江湖》因國內民革而批判中國政治鬥爭,挪移成香港處於中英為回歸政權的角力矛盾,豐富了改編的時代解讀。
至於《東邪西毒》,竟然更像是王家衛以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改編得如同「外傳」,而利用歐陽鋒(張國榮飾)與黃藥師(梁家輝飾)以及一眾大明星如梁朝偉、張曼玉、張學友和楊采妮等等,繼續演上王家衛以人物呢喃式的愛情故事;不過當中最特別的,也是林青霞飾演如同精神分裂的角色,在日夜反覆以慕容燕與慕容嫣的兄妹隨機身份出現,最初讓觀眾以為胡言亂語,卻更是因情傷而自說自話,把愛情呢喃說得更如記憶錯亂,儼然就是九十年代由文學到電影的一大母題──失憶,同樣是回應香港未卜前途的無力反彈,叫人寧願放低香港情感的記憶。
金庸直言不好兩片改編,或是因為改得太遠,但改編者與他一脈相承的,都是借古喻今──在他的寫作年月,是對應中國共產黨政治的黑暗,而兩片改編,都為着九十年代的香港前途感時傷勢,才作另行書寫,卻也豐富了改編的意涵。所以預期說金庸不愛兩片,倒不如說那是政治角力長時間的恃勢凌人,由舊日中國到今日香港,都不是金庸樂見的最壞時代,而且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而惟靠小說與電影,才是民心投射的娛樂寄託。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然而金庸去世,近日網上傳聞就有指金庸似乎無改編不愛,教我疑惑,更想細談,金庸真的愛及所有改編自他的作品嗎?
答案非也。金庸或者都愛電視改編,因為集數之多,足讓文字世界不用大幅改動下呈現;然而要說金庸稍有微言的,是他曾在訪問提及,並不太喜歡徐克監製與程小東導演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以及王家衛改編的《東邪西毒》!
電影暗喻香港
兩片都是大導之作,而在今天更已成香港電影經典,那為何金庸直言不好?那是因為改編太多,超出原意,更或美化了他本來要批判的政治象徵。
兩片分別在1992年和1994年上映,改編太多,可正是因為程小東與王家衛都不謀而合地以電影暗喻香港,可都不是純粹美化而解釋過去。《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改編自原著本來篇幅極少的反派人物,把本來因為練功與自宮而變得不男不女而絕不討好的東方不敗,選上林青霞飾演,可作為真人女身演員,更有美人長相,導演就此一反東方不敗的邪惡想像,而叫觀眾看到她/他的悲劇性。電影中東方不敗也是日月神教之首,可是導演刻意以她/他陰陽怪氣兩面非人的象徵,暗指香港前途的含糊不清凶多吉少。徐克的構想,是借金庸《笑傲江湖》因國內民革而批判中國政治鬥爭,挪移成香港處於中英為回歸政權的角力矛盾,豐富了改編的時代解讀。
至於《東邪西毒》,竟然更像是王家衛以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改編得如同「外傳」,而利用歐陽鋒(張國榮飾)與黃藥師(梁家輝飾)以及一眾大明星如梁朝偉、張曼玉、張學友和楊采妮等等,繼續演上王家衛以人物呢喃式的愛情故事;不過當中最特別的,也是林青霞飾演如同精神分裂的角色,在日夜反覆以慕容燕與慕容嫣的兄妹隨機身份出現,最初讓觀眾以為胡言亂語,卻更是因情傷而自說自話,把愛情呢喃說得更如記憶錯亂,儼然就是九十年代由文學到電影的一大母題──失憶,同樣是回應香港未卜前途的無力反彈,叫人寧願放低香港情感的記憶。
金庸直言不好兩片改編,或是因為改得太遠,但改編者與他一脈相承的,都是借古喻今──在他的寫作年月,是對應中國共產黨政治的黑暗,而兩片改編,都為着九十年代的香港前途感時傷勢,才作另行書寫,卻也豐富了改編的意涵。所以預期說金庸不愛兩片,倒不如說那是政治角力長時間的恃勢凌人,由舊日中國到今日香港,都不是金庸樂見的最壞時代,而且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而惟靠小說與電影,才是民心投射的娛樂寄託。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