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一個時代的終結!」又再響起,是在這些關口,看到hmv結業,甚至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星光黯淡,讓人感慨的公式話語。畢竟,兩者都和流行音樂有關,難怪惹人聯想本地流行樂壇岌岌可危。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當我們在說「終結」的時候,究竟在說甚麼?以至針對流行音樂,尤其涉及本土想像,又究竟在感慨甚麼?
為着頒獎禮,主流說法,就是沒有Eason或Joey,所以「失色」。但曾幾何時,這個足有41年的頒獎禮,首十年就因譚詠麟「唔再攞獎」,再有張國榮與梅艷芳漸漸淡出,才有「四大天王」的另一片天。然後連四大天王也退下,才有Eason或更多後來者。「星光黯淡」的說法,其實從來是懷舊的偏見,卻並不必然指向壽終正寢。更何況,Alan與Leslie的年代也有被指改編過多或情歌氾濫,四大天王除了學友,也會被嫌唱功不精,那為何今日的「失色論」,又沒有想起,其實過去也不是完美無瑕?
實情是,很多把頒獎禮說成失色的想像背後,是慣於收聽昔日音樂的朋友,緬懷過去樂壇,卻窒礙了對新一代歌手的接收與鑑賞,才會感慨今非昔比。更何況《十大中文金曲》近兩年把頒獎禮與音樂會分家,讓人看頒獎禮的同時,搞不清為何不少歌手缺席,而同時其他歌手上台領獎就如走馬看花,卻無人真會演繹得獎歌曲。畢竟,製作掣肘太多,而官方近十年更因為緊縮資源,而建議停辦頒獎禮的說法此起彼落,惟靠電台同業支持,才能在分家對策下蹣跚前行。是故,連紅館也難再成為主場,就有賴分散資源而勉力走來。當然今非昔比是對的,但不在歌手失色或巨星不再,而是本土創作與媒介工業局限漸大,也就讓樂迷看得不是味兒了。
網上平台改變習慣
連帶hmv結業,在同一星期發生,就似是證實了音樂工業,無論本土與否,都似危在旦夕;不過這又反過來可以多想,這是媒介轉化使然,多於流行音樂的奄奄一息。曾幾何時,唱片作為新媒體,也令人憂慮劇院式的現場音樂會式微,可是事實不然,而音樂會或演唱會亦不曾因唱片出現而消失。今次hmv結業,其實更跟全球音樂生產、收聽、消費,甚至營運模式攸關,最明顯不過的,是聽歌已不是唱片消費主導,而更是來自網上平台,讓音樂流通。我們少買唱片,甚至連電影光碟也減省開支,那是更新媒體消費形式已然出現,罪不至流行音樂。當然,閒逛大型唱片舖的集體回憶或者不再,可音樂空間已不由實體店舖界定,聽歌習慣,自然早被重塑。
說到底,音樂不純粹是硬件商品,更是溫柔憶想,致使不是人人手執貝多芬唱片,卻個個必然懂哼幾句《給愛麗絲》!音樂是用心聽,才可以歌拓荒,而成就一個個時代的烏托邦——唱片舖或頒獎禮當然會是推手,但已非一句「失色終結」,就可定奪流行音樂。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當我們在說「終結」的時候,究竟在說甚麼?以至針對流行音樂,尤其涉及本土想像,又究竟在感慨甚麼?
為着頒獎禮,主流說法,就是沒有Eason或Joey,所以「失色」。但曾幾何時,這個足有41年的頒獎禮,首十年就因譚詠麟「唔再攞獎」,再有張國榮與梅艷芳漸漸淡出,才有「四大天王」的另一片天。然後連四大天王也退下,才有Eason或更多後來者。「星光黯淡」的說法,其實從來是懷舊的偏見,卻並不必然指向壽終正寢。更何況,Alan與Leslie的年代也有被指改編過多或情歌氾濫,四大天王除了學友,也會被嫌唱功不精,那為何今日的「失色論」,又沒有想起,其實過去也不是完美無瑕?
實情是,很多把頒獎禮說成失色的想像背後,是慣於收聽昔日音樂的朋友,緬懷過去樂壇,卻窒礙了對新一代歌手的接收與鑑賞,才會感慨今非昔比。更何況《十大中文金曲》近兩年把頒獎禮與音樂會分家,讓人看頒獎禮的同時,搞不清為何不少歌手缺席,而同時其他歌手上台領獎就如走馬看花,卻無人真會演繹得獎歌曲。畢竟,製作掣肘太多,而官方近十年更因為緊縮資源,而建議停辦頒獎禮的說法此起彼落,惟靠電台同業支持,才能在分家對策下蹣跚前行。是故,連紅館也難再成為主場,就有賴分散資源而勉力走來。當然今非昔比是對的,但不在歌手失色或巨星不再,而是本土創作與媒介工業局限漸大,也就讓樂迷看得不是味兒了。
網上平台改變習慣
連帶hmv結業,在同一星期發生,就似是證實了音樂工業,無論本土與否,都似危在旦夕;不過這又反過來可以多想,這是媒介轉化使然,多於流行音樂的奄奄一息。曾幾何時,唱片作為新媒體,也令人憂慮劇院式的現場音樂會式微,可是事實不然,而音樂會或演唱會亦不曾因唱片出現而消失。今次hmv結業,其實更跟全球音樂生產、收聽、消費,甚至營運模式攸關,最明顯不過的,是聽歌已不是唱片消費主導,而更是來自網上平台,讓音樂流通。我們少買唱片,甚至連電影光碟也減省開支,那是更新媒體消費形式已然出現,罪不至流行音樂。當然,閒逛大型唱片舖的集體回憶或者不再,可音樂空間已不由實體店舖界定,聽歌習慣,自然早被重塑。
說到底,音樂不純粹是硬件商品,更是溫柔憶想,致使不是人人手執貝多芬唱片,卻個個必然懂哼幾句《給愛麗絲》!音樂是用心聽,才可以歌拓荒,而成就一個個時代的烏托邦——唱片舖或頒獎禮當然會是推手,但已非一句「失色終結」,就可定奪流行音樂。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