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專題:犧牲最大華人墓園 新加坡缺地 鏟墳築路起樓長青網文章

2019年01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1月15日 09:35
2019年01月15日 09: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土地問題困擾不少小國大城市,新加坡政府亦為覓地發展而苦惱,不惜鏟平具歷史價值的墳場,讓高速公路、房屋等城市建設有立錐之地,但計劃惹來反彈,甚至驅使民眾集結,爭取保留國家碩果僅存的古蹟。
在高樓大廈林立、公路縱橫交錯的新加坡市中心,有一片佔地86萬平方米的野地──武吉布朗(Bukit Brown)墳場。墳場建於1922年,1973年起停挖新墳,內有約10萬墳頭,當中數百個屬早期華人移民家庭,武吉布朗因此被視為中國境外最大華人墓地,亦是新加坡建國前歷史的重要遺蹟,因為在此長眠的,不少都是新加坡的開拓者和抗戰英雄。
然而,新加坡政府2011年宣佈將鏟去武吉布朗部份墳墓,以讓路予有八條行車線的高速公路,更打算在2030年前鏟走餘下墳頭,用作興建公共房屋。
民眾自發抗爭
計劃在民間出現罕有的反彈,反對者透過社交網站創立組織,舉辦武吉布朗墳場導賞團,教育公眾墳場地底蘊藏的歷史,希望從而驅使政府保留墓地。聯合國文化權利特別調查員更一度去信新加坡政府,要求保留武吉布朗「非凡的自然、文化及歷史價值」。
有爭取保留墳場的組織義工形容,武吉布朗就似「活生生的博物館」,他指新加坡「已因鏟平其他墳場而失去甚多歷史遺產,因此我們付諸行動拯救武吉布朗」。當地的比達達利墳場逾10萬基督徒與穆斯林墳墓已遭鏟走,土地將建房屋,而最大墓地兼唯一仍可挖新墳的蔡厝港墳場,亦將會有逾八萬墳頭遭鏟走,以擴建空軍基地。
遺骨無人認領
保育組織抗爭多年,武吉布朗墳場約3,700個墳墓仍難逃被鏟命運,高速公路首段亦在去年10月開幕,據指逾2/3受影響墳頭的遺骨無人認領,原因是家屬身故或遺忘,不過也有墓碑無名60年的遺體有後人接收。而政府動土前亦諮詢過宗族及歷史學家意見,同意紀錄墳墓資料並將墓碑存檔。負責存檔工作的東南亞研究所學者許耀峰指,缺乏這些資料和研究,就難以評估遺蹟的價值,他又認為政府即使決定鏟墳、火化遺體,也至少保留紀錄供後人翻查。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及香港65%,人口卻有560萬,預計2030年前更會增至690萬,政府一直以填海、鏟平墓地等方式增加發展用地,現時百貨公司林立的烏節路前身也是墳場,政府更計劃將交通、公用設施等移師地底。政府常在發展與保育之間選擇前者,爭取保留武吉布朗的前記者廖雪珠並不認同,「(保留)墓地不應被視作浪費地方,它是我們歷史文化一部份……沒有它們,我們也會失去部份的自己」。但地理學家江莉莉指,認為墓地浪費地方的新加坡人,仍多於視之為休憩地的。
路透社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