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上星期寫了《追擊8月15》,意想不到地有些迴響,原來也有不少朋友蠻喜歡這齣電影,謹此感謝大家。既然大家喜歡,這個星期就試試多說一些吧,不過重申一點,很多我自己參與過編劇的電影,在首映過後就沒有再重看(因為之前在後期之時都已經看得太多次了),所以以下資料都是靠記憶而寫成,希望沒有記錯。
鄭中基是極好演員
1.影片一開首影着一間戲院,之後打出兩個字「紐約」,再之後再加上「戲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取景的那間戲院其實不是「紐約戲院」,而是位於旺角的「豪華戲院」。至於為何要用「紐約」這個設計,是因為那時馬偉豪與鄭保瑞兩位導演很想拿荷李活那類「局中局中局」式的高壓警匪/特工電影作戲謔。在黑夜中一個罪惡之城的背景上,打出一個美國都巿的名稱,是那類電影的典型場口處理方式之一。
2.承上的想法,《追擊8月15》這個片名如無記錯,應該是脫胎自荷李活經典軍事電影《追擊赤色十月》。
3.鄭中基是一位極好的演員,他在劇本圍讀之時已會主動加入自己的想法,而當在現場進行拍攝時,他卻不會隨便更改對白或演法(除非那場戲在拍攝前我們主動想在現場再brainstorm一次,看他有何即興想法),如果他有提議,也會先演一次劇本中所寫的,之後再演一次自己的設計,讓導演們可以回去作選擇。
4.電影中陳美玲(蔡卓妍)的假護照製作工場,戲中說是位於著名的重慶大廈,但其實當中的大廈走廊場景,是取景自重慶大廈旁邊的美麗都大廈。
5.那位很多人記得的接頭人,躲在後巷洗碗的女工自稱為「邪釘橫輝」,其實那個綽號是當時的劇務手足阿輝平時用來打online game的網名,筆者得知後覺得好爆,於是就借了來用(其實我都不明白他為何可以想出一個那麼爆的網名……)。
6.故事中很多的設計都是源自八、九十年代影響筆者與導演很深的電視劇及動畫:劉以達的角色「麥基華」來自八十年來TVB播放的美國配音電視劇《玉面飛龍》(MacGyver)的主角名字;陳美玲機械人的形象是蛻變自《IQ博士》中的小雲;未來機械人來到現代是來自《多啦A夢》;助養童年陳美玲的人的形象是《長腿叔叔》。
7.這齣電影當晚首映時所播放的,其實不是現在的版本,原因是首映過後,兩位導演就在現場所觀察到的反應,覺得節奏可以再明快一點,於是即晚回到剪接室立即再作修剪,之後立即重新沖片,趕及四天後的正場上映(那時還是菲林的年代!),所以那晚首映所播放的,是獨一無二,只此一次的版本,至於剪走了些甚麼,筆者已不記得了。
8.電影當時有安排在內地上映,但片名沒有被內地通過,後來有趣地在內地改名為《追擊8月16》就成功了,至於不通過的原因……我亦都不記得了,記得再告訴你吧!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能夠代表到個人思維嘅劇本其實係《追擊8月15》。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鄭中基是極好演員
1.影片一開首影着一間戲院,之後打出兩個字「紐約」,再之後再加上「戲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取景的那間戲院其實不是「紐約戲院」,而是位於旺角的「豪華戲院」。至於為何要用「紐約」這個設計,是因為那時馬偉豪與鄭保瑞兩位導演很想拿荷李活那類「局中局中局」式的高壓警匪/特工電影作戲謔。在黑夜中一個罪惡之城的背景上,打出一個美國都巿的名稱,是那類電影的典型場口處理方式之一。
2.承上的想法,《追擊8月15》這個片名如無記錯,應該是脫胎自荷李活經典軍事電影《追擊赤色十月》。
3.鄭中基是一位極好的演員,他在劇本圍讀之時已會主動加入自己的想法,而當在現場進行拍攝時,他卻不會隨便更改對白或演法(除非那場戲在拍攝前我們主動想在現場再brainstorm一次,看他有何即興想法),如果他有提議,也會先演一次劇本中所寫的,之後再演一次自己的設計,讓導演們可以回去作選擇。
4.電影中陳美玲(蔡卓妍)的假護照製作工場,戲中說是位於著名的重慶大廈,但其實當中的大廈走廊場景,是取景自重慶大廈旁邊的美麗都大廈。
5.那位很多人記得的接頭人,躲在後巷洗碗的女工自稱為「邪釘橫輝」,其實那個綽號是當時的劇務手足阿輝平時用來打online game的網名,筆者得知後覺得好爆,於是就借了來用(其實我都不明白他為何可以想出一個那麼爆的網名……)。
6.故事中很多的設計都是源自八、九十年代影響筆者與導演很深的電視劇及動畫:劉以達的角色「麥基華」來自八十年來TVB播放的美國配音電視劇《玉面飛龍》(MacGyver)的主角名字;陳美玲機械人的形象是蛻變自《IQ博士》中的小雲;未來機械人來到現代是來自《多啦A夢》;助養童年陳美玲的人的形象是《長腿叔叔》。
7.這齣電影當晚首映時所播放的,其實不是現在的版本,原因是首映過後,兩位導演就在現場所觀察到的反應,覺得節奏可以再明快一點,於是即晚回到剪接室立即再作修剪,之後立即重新沖片,趕及四天後的正場上映(那時還是菲林的年代!),所以那晚首映所播放的,是獨一無二,只此一次的版本,至於剪走了些甚麼,筆者已不記得了。
8.電影當時有安排在內地上映,但片名沒有被內地通過,後來有趣地在內地改名為《追擊8月16》就成功了,至於不通過的原因……我亦都不記得了,記得再告訴你吧!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能夠代表到個人思維嘅劇本其實係《追擊8月15》。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