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奮鬥房】香港娛樂界其實很需要MIRROR長青網文章

2019年0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2月10日 06:35
2019年02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最近與業界朋友見面,經常都會提起MIRROR,坦白說我每次都會答:「我是很想他們成功的。」因為一個地方的娛樂界,是應該擁有一定數量的「偶像」,可惜香港近十年都接近沒有。
娛樂界是一個很抽象的世界,我們所面對的,不是可以客觀地計算出來的「能力值」,而是無論多資深的人都沒有把握可以衡量到的「受歡迎程度」,所以娛樂界所需要的,除了實力派的藝人外,還需要一些擁有「吸引力」以至「注目度」的幕前人,而這些人某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點也不膚淺
簡單來說,在這個界別可以說是有一種很特別的能力值,叫「觀眾緣」,它某程度上甚至凌駕於「演藝技能」,包括歌唱技巧及演技之上,這種人有的是一種讓觀眾喜愛的魅力,觀眾會有了解他們的慾望,對他們存有幻想,於是讓記者們主動報道他們的動向。
很膚淺?一點也不膚淺,因為我們做的是娛樂事業,人們求的是娛樂,而娛樂世界是需要平衡與百花齊放的。在我們擁有實力派歌手與實力派演員,去吸引到一班對音樂與電影有興趣認真研究的觀眾時,也同樣需要有一班有「觀眾緣」的明星,去吸引一班真的只希望尋找娛樂,但同樣願意投入時間與金錢去支撐娛樂事業的觀眾,否則我們的觀眾群只會越收越窄,行業的發展就會出現問題。
說回MIRROR,他們出道不足幾個月,他們的歌藝、演技甚至舞藝都還有進步空間,然而早前出席某網站舉行的娛樂頒獎禮,MIRROR出場一刻現場的尖叫聲不斷,其實我身在現場還是感動的,因為香港應該已經很久沒出現過這樣的場面了吧!資深歌手的尖叫聲,是用年月儲回來,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出道兩個月的MIRROR的尖叫聲,是屬於年輕一代觀眾,可能是正值十多歲,未夠人生閱歷去研究音樂,研究演技,但又需要找尋偶像作精神投射的一群。這一群可能本來就會被韓星搶走了,別忘記,偶像是一個課題,愛上了一個就會研究下去,於是他們愛上了一個韓團,就是繼續去聽韓國音樂,看韓國電視劇,香港就會少了一群的觀眾。
但可幸的是,現在有部份被MIRROR留了下來,這一群於是因為他們而願意去聽本土的廣東歌,引伸下去,就會留意頒獎典禮、音樂節目甚至電視劇,從而不經意地留意到其他的本地歌手、演員,本地流行文化因為他們,就可以多回一班觀眾。
不認同?當年我們年輕之時,不就是同樣在迷張國榮、劉德華、黎明?他們在早期不就是被簡單地打成偶像派嗎?但至少今時今日,你還因為他們,懷念着那個你撐過的香港娛樂界。
當然,「觀眾緣」是可遇不可求的入場券,可是偶像去到一個年資,就需要有着一定的實力才能繼續站得住腳,希望MIRROR繼續進步,香港娛樂界也在這一代開始,重拾力量,越做越好。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能夠代表到個人思維嘅劇本其實係《追擊8月15》。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