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火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罪後餘震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21日 11:35
2019年04月21日 11: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台灣公視與HBO製作的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今日播映大結局,劇集以2014年捷運站台灣大學生鄭捷隨機殺人案件借題發揮,但劇集並不在構建兇殘場面大灑狗血,而是集中於媒體、群眾對事件、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衝擊,及其引發出的延後故事。
撰文:龍華琛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類型:寫實
演員:賈靜雯、吳慷仁
由台灣演員賈靜雯及吳慷仁主演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無差別殺人案」主犯李曉明在案發後兩年對社會的餘震開始,包括由人權律師、媒體、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精神科醫生以及社會群眾的角度探討罪惡根源,探問我們與惡的距離。
衝擊人性
台灣劇集能輸出外地,多以青春偶像的愛情跌宕或早年的瓊瑤式「喊苦喊忽」最深入民心,以上兩種劇皆以「情」出發,然而《我》劇由社會議題帶出人性不同情感,加上編導們苦心經營在事件發生兩年後才切入的編排,由眾人刻意掩藏,卻壓抑不住內心在事件上影響人生的衝擊,到爆發出來的憤怒,最後阻止不了命運的哀愁,編導演皆功力十足。當台灣可以發掘優質的劇作去引發大眾對社會的思考,有時不禁自問,香港的電視產業,還有可能達到這個水平嗎?
隨機殺人在香港罕見,感覺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太遠了。那麼,我們與善的距離夠近嗎?相信一張關愛座能窺探一二,每日上演不同戲碼,少女鬥大媽、孕婦鬥傷痛、陸客鬥港人,稍為可以標籤到的二元對立,撞正心情不佳,即可大戰。
善心冷卻
人變冷漠並非朝夕,以前港人最愛做善事,及後發現捐錢到災區,物資遭棄,錢直接養肥貪官,大家的善款扣除行政開支後,究竟還有多少可以助人?漸漸善心冷卻,我們與善的距離又遙遠了一點。只要想到《我》劇其中一句對白:「我不是上帝,我沒那麼偉大」,好人也就只好繼續沉默了。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