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本港窩輪每年成交逾萬億元,利之所在,有交易員透露,「輪場」內造市方法多樣,視乎目的各有不同,包括勾結發行商的交易員,透過「嘜價」低買高賣圖利,或聘請「人頭」製造成交活躍假象。有證券業界消息人士稱,關鍵是本港窩輪買賣屬莊家主導,且價格透明度太低。
近年窩輪場內每次出現造市個案,關鍵都是在於發行商交易員能夠操控窩輪的買賣價格,根據現時規例,發行商同時要擔當窩輪的流通量供應商,即俗稱「莊家」,要為窩輪設定買賣價,與股票買賣價由不同投資者各自出價的機制並不相同。每家發行商都有自己的交易員隊伍,負責為窩輪開價。
交易員可改價 自主權大
有交易員表示,本港窩輪買賣屬莊家主導,且價格透明度低,窩輪發行商的交易員自主權頗大,假如一隻窩輪有很大需求,交易員可能會托高窩輪價,當他想加強競爭力,則會把價位調低,在主導權高度集中下,容易出現造假,其中尤以流通量低的窩輪較易出術。
舉例說,有在窩輪「莊家」中任職的窩輪甲交易員與乙證券行合謀,提供優惠買賣價,假設現時窩輪買價為0.19元,賣價為0.191元,而乙證券行人員可以用低於0.19元,如0.188元買入,之後甲交易員把窩輪價格調回正常水平,並用理想價錢回購,便可「低買高賣」圖利。
僱「人頭」造市推高價格
另外,窩輪市場競爭激烈,為造就「熱鬧」場面吸引散戶,亦有市場人士製造成交活躍假象。有交易員透露,要製造此種交投活躍假象首先要聘請參與交易的「人頭」,營造需求增加表象,藉此推高輪價。
另一種情况是,有市場人士透過僱用不同的「人頭」,以相若價格互相買賣,在成本只有佣金支出的情况下,人為推高窩輪成交額,造成成交活躍、流通量高的假象,藉此吸引投資者買入該窩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