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11大地震後,日本東部餘震頻繁。日本國會跨黨派議員組成的「危機管理都市推進議員聯盟」周三(13日)首次開會,聲稱東京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大地震,有必要考慮建設副首都,以防東京遭毁滅性破壞時,政府不會完全癱瘓。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卻抨擊,日本政府執著於過時的觀念,錯將預防地震焦點一味集中於關東一帶,結果忽略了其他地區,包括今次東日本爆發大地震的風險。
日本政界自2005年起,已談論在關西興建副首都,距離1995年阪神大地震震央約70公里的大阪國際機場一帶為熱門副首都選址,政界如今正爭取在年內啟動有關建設計劃。參與周三跨黨會議的神戶大學名譽教授石橋克彥聲稱,東日本大地震後,首都地區發生大地震風險增加,日本列島許多區域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愈來愈大,不排除誘發東京灣北部,以至距東京百多公里的靜岡縣近海發生大地震。
大阪國際機場成熱門
為免一旦大地震令政府管治癱瘓,議員聯盟認為必須盡快考慮建設副首都,以分散首都功能。議員聯盟根據用地面積、交通設施、與東京距離等7標準,對5個候選地點作綜合評估。日本新聞網稱,議員聯盟即將完成一份完整的副首都建設方案,爭取年內啟動副首都建設計劃。
1995年7.3級阪神大地震前,主流日本學者很少認為關西地區會發生大地震。鑑於關西連接關東、基礎設施齊備,令關西成為副首都熱門選址。當地除了有大阪國際機場外,還有關西國際機場和神戶機場。議員聯盟會長、民主黨副黨魁石井一去年便提出,停用大阪國際機場,改建為綜合特區。
忽略東北大地震風險
初步計劃,特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建設期5年,打造成採用風力或太陽能的潔淨能源城市。除會建設政府機關的替代設施,還會規劃商住、醫療及娛樂設施等,總建設費約4670億港元,大部分來自民間和海外投資,國庫支出約467億港元,估計可容納人口約5萬人。
不過東京大學的美籍學者蓋勒(Robert Geller)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引述數據質疑日本政府乃至主流輿論的防震思維過時兼出錯,至今仍執迷於所謂「東海大地震」隨時重臨摧毁東京的迷思,因而錯將預防地震的焦點,只集中於日本東南地區,忽略了東北地區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危險性,結果招來3.11大地震觸發核災的危機。
蓋勒表示,3.11大地震後,日本電子媒體充斥着所謂「東日本地震無法預知」的言論,但其實過去20年來,早有一些日本地震學者石橋克彥等,指出日本東北核電站面對地震海嘯的風險,只是輿論和政府沒有正視。
出現這情况,是因為日本政府執信於一套早已過時的地震理論。
官方「地震風險圖」誤導
蓋勒指出,日本政府至今仍基於1960、70年代的過時理論,製作看似很權威的日本「地震區」風險地圖(見圖),誤導大眾以為東海地區(包括東京、靜岡縣和愛知縣等地),不久將來會發生8級強震,反而預測東日本出現大地震的機會,僅為千分之一,儘管現實是,日本官方認為最危險的這3個海域,自1975年後就沒有發生過大地震,反而1979年以來日本各場導致10人或以上死亡的地震,都是發生在地圖中所謂風險較低的地區。蓋勒表示,這種風險地圖和它背後建基的理論,都是錯的,必須揚棄。
日本新聞網/產經新聞
■新聞專輯﹕日本核危機
http://specials.mingpao.com/Senda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