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計劃下月13日啟動公開招股的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保薦人之一瑞信的報告特別指出,嘉能可上市後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便是上市本身:「嘉能可的成功建立在它的合伙人制度上」,另外「精簡的管理架構令快速決策成為可能」。一旦公開上市,公司原有的經營模式將逐漸受侵蝕,在「降低僱員的積極性」之餘,也會加入冗餘的管理層級。
「成功建立在合伙人制度上」
消息稱,嘉能可將依照原定計劃,於下月24日及25日先後在香港及倫敦兩地掛牌,瑞信報告給出的公司估值介乎530至686億美元(4134至5351億港元)。據該報告披露,嘉能可今年收入預計達1712.9億美元,按年升18.1%,盈利同比則大升3.62倍至59.7億美元。盈利錄得如此增幅,部分是因公司過往採用的僱員薪金計劃下,通常會將約6成的稅後盈利派給股東,即公司的500名合伙人,但預計今年之後不會再有這支出。
六成盈利分享 降至一成
嘉能可在過往一直引以為豪的正是其特殊的合伙人制度,公司也因此被稱為實物交易世界的高盛。嘉能可股份由遍及全球的近500名合伙人持有,瑞信報告指出,一旦上市,原本高達六成的盈利分享,將降至一成(一成稅前盈利給市場營銷部門,1成稅後盈利給工業資產部),這對員工的積極性是個打擊。但公司也會通過股權激勵計劃作出補償。
不過,嘉能可的上市同時也會令員工的持股價值大升。嘉能可行政總裁Ivan Glasenberg持股15%,估計價值70億美元以上。根據嘉能可的初步上市資料,董事持股的禁售期為5年,高級經理2至3年,其他員工可於1年後售股,機構投資者則是有半年禁售。於09年底購買嘉能可的可換股債的投資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GIC)在內,將從上市中獲益,《金融時報》指該批投資價值有望翻倍。
瑞信報告指出的另一個由上市帶來的副作用,便是更多的曝光可能。嘉能可之前於世界各地的投資,不乏引起爭議者。公司在一些風險較高的地區,包括哥倫比亞、哈薩克斯坦及剛果,均曾有項目進行。上市之後,公眾對其商業關係及未來商業交易的關注會提高,可能會給公司帶來壓力。
另外,嘉能可於最後一刻火速任命馬世民為非執行董事長,引起了部分潛在投資方的關注。據路透社引述Standard Life發言人稱,良好的接班人規劃是良好治理的一個特點,常有尋求上市的公司在最後一刻才湊齊董事會成員,其股價最終會因管治問題打折。
http://www.mpfinance.com/ip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