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高通脹環境下,財經專家表示投資者應以抗通脹為目標,較進取的投資者,可選擇購入資產,包括投資樓市及股市;保守一點的,亦可以收息為大前提下儲蓄人民幣。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陳茂峰表示,1997年之前,香港亦經歷了20年通脹期,高通脹令資產價格水漲船高,他建議投資者可選擇投資從事上游產品的公司,包括生產原材料的企業、地產發展商及銀行股等。陳茂峰說,零售及飲食受通脹影響大,未必能將成本轉嫁客戶,投資者要留意。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認為,最簡單的抗通脹投資是在內地作人民幣儲蓄,由於人民幣每年升值2.5%,加上內地存款息率有3至5厘,投資者可在港買入人民幣後匯到內地收息。另外,他建議可買入高息產品,例如本港的收租股及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甚至可進取一點購買亞洲債券及美國REIT,原因是美國的REIT去年升近兩成,他相信今年前景亦不俗。
恒生銀行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陸庭龍則說,過去一年,樓市及股市有一定升幅,通脹之下,資金始終要流入資產市場,不過,股票未必一定可以和通脹對冲,因此他建議投資者購買3至4年期的公司債券,可以收息,或儲蓄人民幣,會較為穩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