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提起百物騰貴,打工一族的維姐(化名)即時「唉」一聲長嘆,坦言「聽見加字都驚」。40多歲的維姐在大快活快餐店做樓面,入職月薪5800元,月初工作滿3個月獲加薪200元。3.4%的加幅很快便被通脹狂潮掩過,人工加了手頭卻不見鬆動,「柴米油鹽樣樣加,買餐餸愈來愈貴,真係好慘好頭痛,加薪200元點樣追到物價?」
維姐家有6名子女,與丈夫一家八口生活。每晚開飯平均每餐80元,她說,買一斤菜要來回貨比三家格價,「慳得一蚊得一蚊」。以往五餸一湯全家才吃飽,子女最喜歡喝她拿手的青紅蘿蔔㷛瘦肉老火湯,「以前買10元瘦肉煲湯,現在起碼要30元才買到,煲一次湯要五六十元 ,寧願唔飲了﹗」
海產不敢奢望,維姐坦言,看着雞翼和炆豬肉接連變成貴價貨,唯有多買些蔬菜,又或蒸肉餅代炆豬肉,「把薯仔粟米混進肉餅中一起蒸,分量便覺多一些,再用豉油拌飯吃,填得飽肚就好了」。
食肆叫苦:加完抵唔返
打工仔難捱,一般食肆老闆同樣叫苦連天,香港食品委員會主席兼食肆老闆黃家和坦言,名下食肆曾「分開每次少少哋」加價,過去一年加幅15%。他解釋,職員薪酬只佔食肆營運開支約二至三成,而食材成本則佔約四成,「控制食材成本比較難,來貨一路加價,最誇張是米、糖和奶類製品這些日日用食材,又無代替品取代,加完價都抵唔返」。
明報記者 曾愛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