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A+H股上市公司今年起可以「二選一」,只須提供單一份中國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省卻提交國際會計準則報告。本報統計至今有約17家公司選用中國準則報告,大多屬中型公司,佔H股公司總數約一成。有會計師行合伙人認為,數目比預期少,因為大型公司仍要照顧海外投資者需要,不敢立即放棄國際會計準則報告。
數目遜預期 多為中型公司
A+H股公司過往要提交中國及國際會計準則兩份財務報表,港交所去年宣布認可中國審計準則及核數師,A+H股公司只需預備一份財務報表,任選採用中國或國際會計準則。而H股也可選擇提交中國審計準則的財務報表。
首隻國企股青島啤酒(0168)去年底率先公布選用中國審計準則報告,並解聘羅兵咸,僅保留普華永道負責審計工作。隨後有上市公司陸續公布採納中國會計準則,解僱了負責國際準則報告的核數師。本報統計截至4月15日,有17家公司響應,多是中小型H股,佔去163隻H股中的10%。市值較大的是紫金礦業(2899)、青啤、濰柴動力(2338)、中鐵建(1186)等(見表)。這些公司大多表示,選用中國審計報告可以減省成本。
但市值最大的首25家H股公司,包括建行(0939)、工行(1398)、中石油(0857)等多家銀行和石化業國企,至今還沒有表示會放棄提供國際會計準則報表;中國外運(0598)3月宣布更換核數師時,也說明仍維持製作兩份財務報告。
料數年後見大企轉中國會計
為多家A、H股公司處理核數工作的信永中和,其(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副管理合伙人盧華基表示,「二選一」的反應較預期低。他原先估計有三、四成公司會轉用單一報告,現時只有約一成。他了解曾經有投資者在投資者會議上,向公司反映如轉用中國會計報告,會有較大疑問。盧華基指出,有較多海外基金股東的大型國企,擔心海外投資者未必很快適應中國準則報告,因此採取觀望態度。他預期三至五年後,才會有大型公司轉用中國準則報告。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部分小股東早已適應中國準則的報告。「內地有季度報告,如果要投資內地公司,早已習慣看內地的季度報告,否則等到香港的中期業績,數據會落後。」
譚紹興稱,國際及中國會計準則報告分別不大,但有個別生意指標的計算方法不同,數據上會有差異,提醒小股東看中國會計報告時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