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宜多加息遏通脹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8日 05:59
2011年04月1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最新的經濟數據,各方最為關心的仍然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速情况。其中3月份CPI(消費物價指數)同比漲幅5.4%,超越去年11月5.1%的高位,創出了32個月的新高。經濟增長亦超出預期,第1季GDP同比增長9.7%。

從絕對值上看,單月CPI漲幅再度破5%,不僅創出了本輪通脹的新高,而且這一關鍵數據上升至近3年的最高水平,不禁讓人回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那段通脹歲月。從趨勢上看,今年頭兩個月的CPI均維持在4.9%,3月的再度上升則意味着通脹態勢不容樂觀,中央政府管理通脹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經濟續高增長 物價更猖獗

在通脹數據的陰影下,GDP增速似乎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得到更多的關注。雖然首季GDP同比9.7%的增速較去年第4季度的9.8%略有下降,但仍高於我們的預期。近幾個月來的緊縮措施似乎並沒有使經濟有放緩的迹象。

在經濟增長仍然保持高位的背景下,通貨膨脹就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首要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政府調控的重點。去年以來的十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四次加息表明了中央政府決心治理通脹的鮮明態度。

PPI漲勢持續 CPI難紓緩

首先,通貨膨脹已成為當前經濟中的主要矛盾。從全球來看,不僅新興市場國家飽受通脹困擾,4月初歐元區也在近3年來首次加息以應對危機後的通脹隱憂。此外,石油、銅、黃金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強勁走勢,形成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也將持續影響中國。從內地環境看,3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7%,而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這三個月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6%、10.3%和11%,居民所承受的通脹壓力在進一步加大。同期公布的3月份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7.3%,略高於2月份 7.2%的增幅,其中生活資料同比上漲4.4%。作為領先指標,PPI對CPI具有一定的傳遞效應,預示着中國短期內通脹壓力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其次,政策目標決定了中央政府不會放任通脹。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的CPI調控目標在4%,首季的CPI漲幅已高達5%。從月度數據看,在翹尾因素逐漸減弱的情况下,3月CPI仍然走高,說明通脹勢頭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首季9.7%的經濟增速遠遠高於全年8%的增長目標,更高於7%的「十二五」長期規劃。經濟增速的相對穩定將會堅定中央政府治理通脹的決定。

今次通脹 貨幣因素更明顯

再者,本輪通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輪通脹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通脹相比,都有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在裏面,但相較於前者,此番流動性氾濫更多的是源於短期內天量信貸投放負面效應的集中體現。因此,本輪通脹更像弗利民所說的「貨幣現象」。溫家寶不久前也提出,要「消除通貨膨脹中的貨幣因素」,央行頻繁使用數量型工具(如加準備金)的目的就在於有效管理流動性。對於央行較為慎用的價格型工具(如加息),部分學者認為是出於防止經濟硬着陸的考慮。但是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保持高速穩定,而「十二五」規劃中增長目標的下調,也給貨幣政策留下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加息吸引熱錢 但仍受控

因此,在目前通脹成為經濟生活中首要問題背景下,相對緊縮的政策基調不應放鬆,未來的調控方向在於調節流動性以穩定物價。在調控工具的選擇上,數量型工具仍會繼續使用,但中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處於歷史高位,央行可考慮更多的使用價格型工具。一些觀點認為加息會吸引熱錢流入,但在中國資本專案存在管制的情况下,熱錢流入仍然處於可控範圍。而且加息能有效的降低負利率,對管理通脹預期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此外,貨幣從緊能減少大量資金流向資金回報率低的產能過剩企業和政府投資項目,中小企業、高科技新興產業能承受更高成本資金且代表結構調整方向。

在傳統的政策工具之外,國家行政手段的使用在特定情况下也是可取的。國家發改委近期就頻繁約談企業以「勸說」其暫緩漲價。雖然這種行政手段扭曲了價格形成機制,只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其能為緊縮政策發揮效力爭取空間和時間。

我們注意到,CPI的環比資料3月份比2月份下降了0.2%,說明中央政府關於物價調控的一些措施效果初顯。由於貨幣政策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未來中央應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前瞻性,多種調控工具配合使用,做到態度鮮明,政策穩定。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