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人民幣國際化,在海外的認受性加強,本地居民和機構把人民幣當成流動性高的保本資產,當香港憧憬中央政府支持本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對港元系統可能帶來的衝擊?港元的未來會變成怎樣?
看近期的數字,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人民幣在港崛起的趨勢。根據香港金管局新發布的數字,2月份,港元存款錄得1.6%的跌幅,較已往的農曆年效應的不到百分之一的跌幅還要強。同期,本港的銀行體系共錄得3,397億元的人民幣交易,是把港元及其他貨幣被兌換為人民幣。
蜂擁換人幣 衝擊港元系統
同期,由香港匯至內地的人民幣匯款交易有26,272宗,涉及金額只有315億元人民幣,不及人民幣流入的10%,大量人民幣囤積在港。於2011年2月底香港共有人民幣活期及儲蓄存款戶口有200萬個,人民幣定期存款戶口有47萬個,平均每3個香港人,就有1個人民幣帳戶。
港元變相流走 拆息攀升
港人和企業把港元資產兌換成人民幣的舉動,我們可以把它看為一種另類的資金流走。對市民和企業來說,港元資金流走,銀行同業拆息亦逐步走上,借貸成本增加,是一種利率風險。對監管當局來講,是匯率風險:資金流走,港元兌美元回軟,港元逐步走離7.75的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為了捍衛聯繫匯率,可能要沽出美元資產。
對銀行界,這一個變化可以提升到策略性的層次。2月份,由於港元貸款增加而存款減少,因此港元貸存比率由1月底的79%,上升至2月底的81%。特別是存戶不多的中小型銀行,由於港元同業拆息向上,可能要提高存款利率才可以吸收港元,構成利潤壓力;同時,由於本地銀行主要是港幣貸款,若銀行少收了港元存款,對資產負債管理構成一定的壓力。
人民幣開放跟不上 添風險
上周,香港金管局要求本地銀行月底提交報告,希望了解銀行的資金策略,擔心銀行在火熱的房地產時期把港元放款太快,一旦市場逆轉的時候,而港元存款不足,帶來資金風險。在人民幣存款開始取代港元的時代,而人民幣貸款還沒放開或跟不上的時候,會加重這種資金配置的風險。
當港人和企業把港元和港元資產(和負債)轉為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時,而港元資產的回報又跟不上時,港元便失去它的經濟價值。我們要為港元的未來好好做「打算」。
楊宇霆
澳盛銀行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