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匯源果汁(1886)董事長朱新禮憑着「智者先識、勇者先達」的信念,於沂蒙山區成立水果加工廠,從不會產果汁到會產果汁,從不會賣果汁到會賣果汁,從沒有品牌發展到現時的深入人心,國人都不捨得賣給外國的企業。朱新禮說,管理企業離不開管人,但他說,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只要把規則定出來,規劃好機制和體制,就不需要每天去管人。「我覺得管人最重要還是給人才最好的培訓,再給他們最好的成長空間,讓他有成就感,這就是最好的管理。」37歲才上大學的朱新禮說,「不光我個人要學習,我們整個企業就是一家大型學校,我們是學習型組織。」——編者
朱新禮﹕我認為「智者先識、勇者先達、行者無疆」很有道理。先識是比別人早一步看懂市場,但光看懂了不行,還要勇敢地去走。
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讓我鼓起勇氣下海創業。我的家鄉山東沂蒙山區滿山遍野都是水果,老百姓說不易全部賣出,我當時也沒有想去賺什麼錢,只想幫老百姓把水果賣掉。沒想到這19年以來,不光賣了沂蒙山區的水果,更開始賣全中國的水果,這點是我很自豪的。
80年代初 領沂蒙山區富起來
沂蒙山區種水果的事,還要追溯更早的80年代初。當時我被村裏人選為村委員會主任;1983年,當選為村支部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自此我們村3000人,全部都種植葡萄。我曾經因為種葡萄被縣領導在大會上批評,說不種糧食只種葡萄,老百姓要吃飯怎麼辦。過去一畝地只有600塊錢的收入,但我把它種上葡萄以後,很快第2年就是1萬塊錢的收入。到了第3年,村裏800多戶當中已經有400多個萬元戶了。
我當了幾年村長,我們村就成了萬元戶村、電話村,基本上每兩戶就有一部家庭電話。那是在1980年代的沂蒙山區,不是在縣城。60歲以上的老人全部贍養起來,考上大學的全部免學費,每個月800戶人家都拿着購糧證免費吃白麵粉,不吃玉米、地瓜乾,全部吃麵粉,不用錢。
十幾年後我們那個縣發了紅頭文件,號召全縣人民種葡萄,這就叫「智者先識、勇者先達」。然而當全縣都種水果,出售就有困難,這令我嘗試開辦水果加工業。
37歲上大學 追回迷失歲月
只有勇敢才能行動,光想光說不幹,永遠成不了事。當中學習第一,實踐第二,首先要善於學習,其次要勇於實踐,能否實踐就看你有沒有勇氣;而學習也好,實踐也好,誠信是最重要的,跟人打交道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
過去多年我不斷學習,在1983年任村主任的時候,沒有人參加培訓,我就參加北京經貿大學在山東青島辦的班,我是全國唯一一個村主任學生。我們村全種了葡萄和經營村辦企業富起來以後,我才到省城上大學,並補上大學課程。
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該上大學的時候沒有大學上,領導遂把我保送去山東濟南上大學,讓我補回來,那時候已經快37歲了。
上大學的時候8個人住一個宿舍,在七樓我睡雙人牀上鋪,那個時候我已經是山東省的勞動模範。學校知道以後,把我從8個人的房間換到3個人的房間。大學畢業後,我在政府部門上班,然後就下海創業,1992年於沂蒙山區成立水果加工廠,陸續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學了再實踐 實踐了再學
匯源從沂蒙山區一個小小的工廠走到北京,走出自己的故鄉並不容易,再從北京走向全國,從全國走向世界,一直在行動。行動中也必須善於學習,不注重學習關起門來閉門造車的話,和世界是脫離的,也沒有競爭力。所以創辦匯源後,我仍先後就讀中歐、長江,現在就讀北大。不管是搭飛機還是坐火車,只要有10分鐘時間也會抓緊空檔看報紙。不光我個人要學習,我們整個企業就是一家大型學校,我們是學習型組織。
我們有自己的培訓學校,和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在公司內部開班,每年有上千人獲培訓。匯源的高管讀過北大、復旦、清華的MBA和EMBA課程。我們奉行《論語》的名言「學而時習之」——學了再實踐,實踐了再學,再實踐。
管理企業離不開管人,但我覺得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只要把規則定出來,規劃好機制和體制,就不需要每天去管人。我覺得管人最重要還是給人才最好的培訓,再給他們最好的成長空間,讓他有成就感,這就是最好的管理。
匯源幾萬員工從不會產果汁到會產果汁,從不會賣果汁到會賣果汁,從沒有品牌發展到現時的深入人心,國人都不捨得賣給外國企業。我們一切從零開始,因為在我們之前中國沒有人賣果汁。我們不斷「學而時習之」,發展到今天市值近百億元的企業。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