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打機男瑞士尋神的粒子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9日 21:59
2011年04月19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物理學界為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理事會(CERN)於1994年成立粒子對撞實驗室,由3000名世界級學者探索「神的粒子」。原來一名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的80後李褀也參與其中,以博士研究生身分協助分析數據。會考成績約20多分的李褀說,曾沉迷打機逃避考試,幸好在海外升學時重拾自信和發現對物理的志趣,他鼓勵青年人「不要太容易放棄,唔好掛住打機」。

分析數據助尋「夸克」

CERN的大型粒子對撞器是學者模擬宇宙大爆炸的最主要工具,在地底100米興建長27公里的環形粒子通道,橫跨瑞士和法國,環內的質子以接近光速對撞,質子射線可在10小時內遊走100億公里,足以往來地球和海王星一次,威力強勁。

今年28歲的香港學生李褀(Jacky),2010年2月以研究生身分到實驗室工作,主要監察夸克粒子(Quark)數據,協助3000多名科學家一同追尋「神的粒子」,並在去年3月找到可證實粒子存在的數據。

中學一度沉迷打機逃避考試

李褀在本港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修讀中一至中六,初中時喜歡閱讀外國科普書籍,他形容自己「學嘢比較慢」,但最喜歡物理,而中學時期同學間的競爭激烈,他在沮喪時曾沉迷打機。Jacky笑言在99年會考的成績好普通,只有20多分,數學及物理科獲B級,後來仿效胞姊往美國升學,才體會讀書趣味。

李褀入讀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電子工程學一年級,副修物理學課程,重拾對物理的「熱情」,到二年級轉系讀物理,更憑優異成績獲得該校的「Phi Beta Kappa」獎,表揚他在物理學的表現。

李褀本科畢業後,在美國伊利諾大學修讀博士課程,現於粒子對撞實驗室研究。他表示,平日在控制室的工作是監察系統運作,留意數據即時轉變,控制室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都有研究員當值,每人負責8小時,半年大概需要當值兩星期。

實驗室成立時,外界傳言粒子對撞會產生大爆炸並毁滅地球,李褀笑着說﹕「不會,LHC不是在研究核能的實驗,LHC的實驗是一束束的粒子(particle beam)對撞,沒有對抗性的高壓,物質不被壓縮,不會產生原子核融合。」他明年便畢業回港,期望可照顧雙親,並繼續研究工作。

聖保羅男女中學物理教師馮兆基在李褀讀中六時教授他物理科,他記得李褀當年是「活潑、好奇、愛問奇怪問題」的學生,成績不太突出,而當年同班的同學也鮮有像李褀成為前線科學家。馮兆基認為,李褀是罕有成功晉身科研的例子,期望有更多學弟妹仿效,但現時新高中選修科減少,讚物理的學生也少了,他期望能透過活潑教學,提升初中生科研的興趣。

明報記者 彭美芳 瑞士日內瓦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