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的環評報告被法庭裁定無效,但路政署的籌備工作未停止,準備採用嶄新的鋼桶式填海法填出人工島,用直徑逾30米的大鋼桶「打入」海牀建成人工島海堤,毋須大幅挖淤泥,減低生態影響外,工程期會縮短4個月,路政署總工程師卜國明稱,仍爭取在2016年通車,如投標承建商能縮短工程時間,中標機會相應提高。
全港首創 成本增一成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主體工程,是在香港國際機場對開東北海面,以填海方式打造150公頃人工島,其中130公頃用作口岸設施,19公頃則作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海底隧道的出入口。
過往填海須挖掘淤泥,再回填海砂,要小心處理大堆淤泥外,工程期間亦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影響。有鑑於附近一帶為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卜國明稱人工島會採用全港首創的鋼桶式填海法,可減少97%即2200萬立方米挖淤泥量,相等於9000個游泳池的容量,並可省回一半即1200萬立方米的海砂填料。
工程做法是將134個直徑如吐露港公路一般闊(約31米)的鋼桶直接沉於海牀,再回填建築廢料,構成人工島周邊的海堤,同時可鞏固淤泥,最後在中央位置填海(見圖)。卜國明指出,會預先打入碎石樁以進一步鞏固,亦會在海堤建斜面,以免海浪直接衝擊鋼桶。
如承建商可慳時間會加分
路政署預計新方法可縮短工程期約4個月,但成本會因而增加約一成,卜國明稱,因尚未完成招標,難言具體造價,如投標承建商有效減少工程所需時間,評審時可加分,中標機會相應提高。
人工島工程上月招標,原定今年第三季開工,惟高院早前裁定工程環評報告無效,意味或因而延誤,卜國明重申會小心研究判辭,仍爭取在2016年通車,會考慮不同方案,包括分期興建。
明報記者 吳光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