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反映市場對一年後人民幣匯率預期的12個月不交收遠期合約(NDF)價格,與現貨的差價昨日接近3%,創5個月新高,反映預期一年升幅近3%;昨日人民幣兌美元單日升0.21%,收市價6.5076亦再創新高,均顯示人民幣無論是升值預期還是實質升值速度都在加快。
NDF反映一年後料升3%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日開市即報6.5165,較周四收市高0.11%;昨日單日升幅0.21%亦是1月初至今逾3個半月最多。國家商務部日發布《2011年春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指今年首季能源資源產品進口量增速放緩,惟進口價格高企,當中鐵礦砂、原油及成品油手季進口額按年雖然增275億美元,惟價格上升導致的增幅佔177億美元,顯示輸入性通脹日益嚴重。
報告更強調,首季貿易逆差10.2億美元,是在出口增長正常、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飈升,導致進口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現的,並不代表中國外貿基本格局發生變化,可見當局對輸入性價格上漲亦已十分關注。
農行戰略管理部資深分析師付兵濤認為,在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的情况下,貨幣升值有助紓緩通脹壓力,預計次季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6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可見6.46水平,相當於上半年升值2.5%。近日包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的中央官員,屢屢表態將不惜以匯率手段對抗通脹,更增強了人民幣加速升值的預期。
3月份經濟數據出爐後,市場對全年通脹走勢已明顯不如此前樂觀。農行(1288)戰略規劃部研究報告預計,次季消費價格指數(CPI)仍高達5.3%,6月CPI更將接近6%,全年CPI介乎4.5%。法興銀行中國經濟學家姚煒於內地傳媒見面會亦估計,今年的通脹走勢「前高後不低」,6月見頂後下半年CPI也難見明顯回落。
學者倡降消費品進口關稅
人民幣升值雖可一時緩和通脹,惟面對熱錢流入及出口企業受衝擊的內憂外患,實際操作上當局未必會使用此項工具。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於Project Syndicate網站撰文指,當局或可從鼓勵進口消費品的方向尋找遏止通脹的新出路,如降低該類產品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