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被資深護士批評「手腳慢」及工作態度欠佳,有準畢業護士亦承認院校教學相對着重理論,臨牀經驗培訓較弱,但相信只要多實習,亦能夠熟能生巧,強調對工作一樣有熱誠,有信心能改變資深護士對新生代的看法。
課程重理論 打針會手震
現時一般大學護理系課程都較着重傳授理論知識,一般在首一至兩年,實習只佔全年約3星期,真正接觸病人機會不多,到大學四年級才有機會整個學期實習。理工大學護理系4年級生鄺嘉欣直言,這種教學「有好有唔好」,「好的就是,你會知道每件事背後的醫學原理,但會缺少了臨牀經驗,我們實習時對病人,傷口有圓、有方,甚至傷口內有條管,但書裏就學不到這些,打針打不慣,亦會有時手震」。同學區偉淳亦指出,以前醫護學校是學徒制,學的不單是技巧,還有態度和文化,但現在護士實習則較重技巧學習。
公院護士忙 難分身教導
嘉欣認為,兩種學習模式其實沒有優劣之分,能否成為專業護士,取決於學生心態,「以照顧病人為己任,就會努力去學,去試,令自己熟能生巧,當我做多幾年,自然也不用別人帶領工作,但始終臨牀實戰經驗需要累積」。
曾到過多間公立和私立醫院實習的嘉欣直言,過去實習時,資深護士也經常提點後輩,但公院和私院文化不同,「私家醫院護士可以不用太匆忙,病人付錢是想要優質服務,(資深同事)可以多花時間教導實習生,但公院護士要一對十幾個病人,未必經常教我們,而且我們有時工作速度較他們慢,令他們不能準時收工,少不免有少許摩擦。」
偉淳指出,畢業生在學時實習或許未足夠,但不少同學能通過訓練,也顯示出對職業的熱誠,「部分人會視護士為終生職業,除了薪酬較理想,也因為協助病人康復的滿足感難以形容」。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