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兩大公共交通工具港鐵、九巴已接連宣布加價,有學者預計,車費開支會上升至市民月入逾一成水平,認為應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特別是「市民可承擔水平」應是什麼。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倡設票價穩定基金,以至八達通月票計劃,另一立法會議員劉健儀直言,港鐵應減少賣廣告以省錢。
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昨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以往交通費用約佔市民平均月入的6%至8%,但在新一輪通脹後,估計比例會高逾一成水平,已是臨界點。他說,政府過去為鼓勵私人企業投資公共交通,給予多項優惠政策及補貼,而且加價機制迴避了立法會的審議,故認為政府是時候檢討加價機制。
學者促檢討加價機制
他指出,港鐵加價方程式中,毋須像九巴般要考慮市民承受能力的因素,而究竟什麼叫做市民承受能力,定義不清晰,市民不知政府如何界定,故值得公眾深入討論。
倡設八達通月票減負擔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亦認為,過去幾個月出現一波又一波加價,政府不應該只叫市民尊重機制,而應檢討機制。他建議,可考慮仿效外國,利用八達通設立月票計劃減輕市民負擔,又希望立法會各黨派聯手,在可加可減機制下,加入票價穩定基金。熊永達認同,聯合各種公共交通工具推出月票計劃,在技術上完全可行。
盼完善交通津貼計劃
另一立法會議員自由黨劉健儀表示,港鐵近期事故不少,建議多撥資源改善系統,勝於用來賣廣告,「我成日勸它(港鐵)不用賣這麼多廣告」。她又說,今年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加價,罪魁禍首是通脹及油價飈升,故政府應全面理順各項交通補貼,並完善交通津貼計劃,她以青馬大橋為例,政府補貼後有助穩定收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