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濫發貨幣 「灼傷」民生 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24日 05:59
2011年04月24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物價持續高企,深受其困的中低收入群體多有怨言。罪魁是貨幣氾濫,還是供應不足?央行與發改委各執一詞。

在名義上掌控人民幣發行量的央行行長周小川說,導致國內通脹的主要因素是總需求和總供應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供應不足造成了物價上漲。但國家發改委負責價格調控的官員說,包括糧食、植物油、肉、禽、蛋在內,中國城鄉居民基本消費品供應充足,完全可以滿足消費需求,工業消費品也是供大於求。

社會矛盾尖銳 央行急推責任

發改委的觀點,得到了糧食連續7年豐收、庫存充裕以及蔬菜產量增長等統計數字的支援。但在75.8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供應量面前,央行的觀點有些蒼白。

3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5.4%、首季CPI漲幅達到5%後,通貨膨脹已成為再也無法掩蓋的即成事實。

僅從數字而言,無論是5.4%還是5%,跟內地以往的通脹水平相比都不算高。尤其是跟1994年24.1%的物價漲幅相比,5%可謂小巫見大巫。即便在眼下最熱門的金磚五國中,中國的物價漲幅也是最低的一個。

不過,在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積累之時,5%的物價漲幅卻容易變成「火上澆油」。兩極分化、教育醫療負擔沉重、房價高不可攀、成品油不斷提價之時,食品、蔬菜 、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走高,更是如此。

民眾尋找通脹罪魁之時,央行副行長胡曉煉發表了題為《抑制通貨膨脹是當前穩健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的文章,把中國通脹的罪責推到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美歐日貨幣條件持續寬鬆、國內成本上升、投資熱情高,甚至是老天爺(自然災害)的身上。對通脹的最大推手——貨幣超發問題,胡曉煉隻字未提。

鐵礦石、石油、大豆等進口量大的商品價格,的確容易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的帶動。但國際市場價格難以影響的稻米、小麥(中國是稻米淨出口國、小麥進口量約佔總消費量的1.1%),2010年產量都超過了消費量,兩者的價格還是上漲了10%到22%。

不應忘卻的貨幣濫發

2009年、2010年分別新增9.6萬億元和7.9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前,中國每年都會獲得巨額貿易盈餘。為了維持較低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央行需要不停地用人民幣購買美元,結果導致人民幣濫發,流動性過剩不斷積聚。

金融危機之前的貨幣存量,最近兩年的新增貸款,再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引發的熱錢流入,都為通脹提供了充足的貨幣條件。

長期對GDP崇拜導致的貨幣濫發,正讓百姓品嘗惡果。但願現在緊縮政策,能讓經濟回歸到正常合理的基本面。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