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宣布取消杯麵加價的內地食品商康師傅(0322)及響應中國奶業協會號召承諾不加價的龍頭奶企蒙牛乳業(2319),被官方媒體指摘在維持售價不變的同時,卻偷偷將產品分量減少,實行「明瘦身暗漲價」的蠱惑招,違背企業社會責任。
產品縮水未有說明 民眾反感
官方新華網前日報道稱,康師傅旗下的500毫升容量飲料產品近期換了新包裝,雖然價錢不變,但每瓶容量減少了50毫升;同樣情况也在蒙牛產品發生,新包裝的紅棗酸奶從原先的1.5千克縮減到1.2千克。而康師傅華東區相關人士亦已承認產品「瘦身」的事。
由於將產品分量「縮水」的行為沒向消費者說明,報道指內地民眾普遍表示反感,認為商家與其偷偷摸摸變相加價,倒不如明明白白公開漲價,至少不要讓消費者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一些反應較激動的網民更發言指摘「應該將隱性漲價定為價格欺詐」。
康師傅上月曾擱置加價
康師傅原定於本月1日將杯麵產品加價,但臨加價前一天卻突然宣布暫緩相關安排,並解釋是「為配合國家穩定物價的政策和兼顧消費者利益」。至於蒙牛,近日亦響應中國奶業協會的號召,承諾不會哄抬物價,同樣響應的還有三元、伊利等共35個奶業協會成員。
政府遏抑加價 企業變招角力
內地通脹情况嚴峻,上月CPI增幅更達到5.4%的32個月來高位,國家發改委自3月份以來便頻頻約談飲料、奶業、糖業、酒業等17家行業協會負責人,要求重要消費品不漲價。不過,雀巢、澳優、美素等進口奶粉上周被發現仍以原料價格上漲為由,將部分產品加價,平均加幅達兩成,而現在康師傅及蒙牛又被指變相加價,政府與商家之間,儼然正進行一場「加價角力戰」。
新華網的報道便直斥,帶頭漲價的企業其實業績理想,加價「並非真的不堪成本壓力,而是為了維持可觀利潤」,又引述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的話稱,「當前我國通脹壓力較大,企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把所有的成本壓力都轉嫁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