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年前的金融海嘯,市場流動性出現裂口,加上雷曼倒閉,拖累不少依賴投行作主要經紀(Prime Broker)的對冲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人心惶惶,不少基金經此打擊後,便一沉不起。
事隔兩年,全球對冲基金的總資產,近日再創新高,打破2萬億(美元•下同)大關。美國很多大的機構投資者,例如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都公開表示會加碼投資對冲基金,市場人士估計,全球對冲基金的總資產會在5年內增加3倍。
全球總資產 料5年增3倍
兩年前,很多投資者對對冲基金不滿,基金表現尚是其次,更令人失望的是基金投資策略名不副實,很多曾經答允投資者提供流動性的基金,艱難時期都要「閂門」(Gating)。
此外,對冲基金、私募基金、地產基金和商品基金等,這些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投資表現,理論上,是獨立於股票指數或長債的收益,海嘯中,很多對冲基金的表現,和大市差異無幾,投資者很多都抱怨為何「對冲基金不對冲」。
不滿歸不滿,單長不短(Long Only)的傳統基金的管理費不算相宜,愈來愈多投資者覺得物非所值,一是這些投資策略自己也可以複製;二是如果要製造市場系統回報(Beta),大可以買收費低廉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比之銀行,金融海嘯中,對冲基金沒有用過政府一分錢。行業火鳳凰重生之後,整合是必然的,強者愈強,管理資產超過10億元的,才能得到重量級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少於1億元的,便要面對嚴峻的汰弱留強。投資者選擇基金時,過往表現之外,運作系統、風險管理能力和規模亦是同樣重要。
亞洲金融風暴時 曾被視為黑勢力
很多人帶着道德眼鏡看對冲基金,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未幾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外國對冲基金狙擊港元,政府視之為黑暗勢力,相信讀者都記憶猶新。
我覺得將市場放在道德的層面去討論,是沒完沒了的。總不成,陽光燦爛的時候,開放市場,享受外資湧入。市况一旦逆轉,卻用道德棒子去壓人。
熱錢也好、冷錢也好、外國投資者也好、本地投資者也好,大家對他們都不應存有任何幻想。基本的假定是他們都是唯利是圖的。反過來說,政府亦不用太過迂腐,老是背負着貞節牌坊,要捍衛什麼市場自由。
13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總理頂着外國壓力,將馬幣匯率從自由浮動改為與美元掛鈎,西方社會嘩然,事後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政府要穩定經濟,只要考慮周詳,沒有什麼手段是不可以用的:外匯管制、固定匯率、徵收進口出稅……。對冲基金在暗,政府在明,遊戲就是這樣玩的。
作者為思博資本亞太區總裁及高級合伙人(water.cheung@stormharbour.com),舊作見wing2009.com
撰文: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