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公布5年工資倍增計劃。有媒體隨後爆料稱,國家發改委正在起草一份覆蓋社會範圍較大的漲工資方案。兩則消息引發坊間強烈關注。雖然發改委旋即以「根本就是瞎掰」予以否認,但網路輿論持續激盪。
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此事並不靠譜。即便有漲資一說,也屬人保部職責範疇,發改委豈能越俎代庖?但民眾反應緣何如此強烈?蓋因漲工資事關普羅大眾腰包,尤在樓價、油價等齊齊上漲,CPI(消費物價指數)與銀行利率嚴重倒掛的當下,民眾漲錢心切溢於言表。
至於「職工工資年均增長15%,十•二五期間翻番」,倒是個真命題,據稱已列入當局的重要工作日程。
薪資倍增 須防是少數人盛宴
但坊間對此態度謹慎,喝彩者寡,憂慮者眾。民眾最為擔憂的,是工資倍增會否成為少數人的盛宴?近年來,內地財富分配日益不均,有數據稱,行業收入差距已擴大至15倍,居世界首位。壟斷行業、特殊部門和特殊群體依靠資源壟斷和特殊身分,往往能在財富蛋糕的分配中獲取不合理比例,侵蝕普通民眾的利益。屆時依靠小部分人工資的大幅增長,全國平均工資倒是倍增了,但大多數人卻是「被增長」、「被平均」了,這樣的「倍增」,又如何能贏得掌聲?
工資倍增面臨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誰來漲」?作為市場經濟國家,政府能決定的只有公務員和部分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對於企業,尤其是吸收了九成以上就業的民營企業,工資漲不漲還得老闆說了算。眼下,通脹嚴峻,貨幣收緊,民企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即便想給員工多漲點,可能也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勞動力長期供大於求、工資集體談判機制不健全,勢必制約職工工資增長。
加工資高通脹 人民實際得益少
筆者認為,要將工資倍增的願景變成現實,並惠及絕大多數人,當局需要進行合理的頂層設計,要理順收入分配關係,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盡可能地向中低收入者傾斜,真正實現藏富於民。
為此,政府在為中小企業減負,「化稅為薪」;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徵管,在二次分配上「挑肥補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肅整吏治,遏制尋租等方面應有更多作為。養老、醫療、低保補貼等社保機制的進一步健全,也應成為工資倍增計劃的重要配套。
此外,工資倍增應建立在經濟穩定增長基礎之上,而非大量發行貨幣的結果。若果工資翻番了,物價漲幅更巨,民眾的日子還是不好過。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