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環保團體積極行動反對政府擴大核電,但環境局轄下的能源諮詢委員會主席兼工程專家梁廣灝(圖),昨出席港大能源講座時為核能護航,重申核能是本港「唯一可行能源」,減低2020年核電佔能源供應五成的目標可行性不大,因其他再生能源並不穩定。台下部分電力學者質疑其「護核」言論,忽略內地大規模投資風力和太陽能的可行性。
由於梁廣灝以能源諮詢委員會主席身分出席講座,委員會內有其他委員重申並無支持核電立場,促請主席保持中立(見另稿)。
指核電增長目標難改
本港環境局去年就解決空氣污染措施諮詢,建議把核發電比例由現時約23%增至2020年的50%,但上月發生福島核事故,政府承諾重新審視能源組合比例。香港大學昨舉行潔淨能源講座,有份演講的能源諮詢委員會主席梁廣灝認為,更改目標的可行性不大,估計只可在核安全上多加審視。
梁廣灝指出,港人對電力需求龐大,單是去年已達9276百萬瓦,未來即使引入再多節能技術,需求只會繼續上升,但目前使用的燃煤和天然氣,前者造成污染,後者則昂貴及供求不足。
他又稱,目前再生能源包括外購和本地的風力和太陽能電力,供電量只佔3%至4%,不足以應付需求,故核能發電是「the only viable source(唯一可行來源)」。
梁廣灝又指出,珠三角經濟發展急速,電力運輸路途太長會造成能源損失,因此區內必須增建核電廠,「核電佔全球能源使用17%,但在內地,核能只佔2%,其實核電並不是這樣可怕,大部分國家也大幅使用」。
其他專家:應研究再生能源
在台下聽講的清華港大深圳電力系統研究所所長兼港大前副校長吳復立,在大會發問時間發言反駁,指香港應加強研究再生能源,批評「根本沒有看見港府或學者去比較內地大規模投資在風力和太陽能可行性,只聽到發展核能的好處」。
港大工程學院助理院長兼工程師霍偉棟在台下發言時則指出,不同意珠三角增建核電廠,認為選址無必要靠近民居,可選擇較「了無人煙」地區。他舉例,青海與本港的距離接近2500公里,但由當地輸電來港,電力損失只有約8.7%。
梁廣灝回應說,香港可在核安全上多加審視,如早前政府官員訪京出席核安全會議,目的是與內地「打個招呼」,協助本港獲得大亞灣以外的其他內地核電廠事故通報。他又指出,部分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對核技術安全欠了解,此行亦有助他們學習,了解內地形勢。
明報記者 鄭穎瑩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