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腎科學會前主席周家歡醫生指出,由於孫明揚的腎衰竭情况,已到達需要洗肚的階段,按指標判斷他的腎衰竭已到達末期(第五期),即腎臟只餘15%功能。一般腎衰竭病人會容易疲累、血壓高、無胃口,雙腳水腫,是否適合擔任如問責局長般重要之職位則要由主診醫生決定。
洗腎病人 半數任全職
周家歡又指出,腎衰竭須洗腎的病人有48%是由糖尿病引發,其他病因如遺傳有多囊性腎病變等,但只屬少數,故醫學界認為應由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入手預防腎衰竭。
洗腎分為腹膜透析(洗肚)和血液透析(洗血)兩種。周家歡與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余氏基金教授(腎科)陳德茂教授均認為,若病人洗腎控制得好,加上現時有補血針,補充病人因洗腎出現貧血的問題,故本港很多洗腎病人仍然上班或擔任全職,醫生亦鼓勵病人盡量過着像常人生活。周家歡說,伊利沙伯醫院約300至400名洗腎病人中,有一半人擔任全職。
周家歡又指出,當腎臟剩下15%功能,便要減慢腎功能退化,控制血壓、貧血和小便。現時洗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動換藥水洗肚,病人只需在肚內插一條小喉來換藥水,每日每隔8小時換一包藥水清除毒素,由於每日定時清除毒素,對病人的身體循環較穩定,不用上班的病人多數採用手動換水洗肚。
另一種用機器幫病人每晚睡覺時洗肚,每次大約洗8至10小時,周醫生說此方法只在晚上集中洗肚,但白天不用洗肚,令身體循環不太穩定,假如病人毒素不高,血色素又夠,可選擇只在晚上洗肚。若洗肚方法無效,病人可以洗血,但對限制飲水和限制食物嚴格很多,且必須在醫院和洗腎中心進行。
洗肚病人:難體力勞動
已洗肚已約兩年多的63歲腎衰竭病人陳桂珍,坦言洗肚後容易感到疲倦,而且難以進行體力勞動的工作。她在99年得了急性腎炎,住院超過一個月,其後一直覆診檢查肌肝毒素水平,至兩年前多便發現有腎衰竭,開始進行洗肚,她形容剛開始時並不太適應,曾出現腹膜炎,洗肚後容易感到疲倦,「以前打掃整間屋也沒問題,現時拖地也不行。」